為什么有錢不一定幸福?
我們人有兩個系統。第一個是自我內在系統,通過運用物質來滿足內心需求,通過物質轉化為幸福。第二個系統是社會系統,只負責滿足物質需求,不進行轉換。
外在系統的運作方式是:在乎他人怎么看,與他人比較,超越他人,然后獲得短暫滿足。如果一味只注重這一系統,那么幾乎永遠有人在某方面比你好,不幸福是注定的。
內在系統的運作方式是:在乎內心感受,把現有資源轉換為內心滿足感,從而獲得內心幸福。比如發紅包給女朋友,她開心,你也感到幸福。
為什么有錢不一定幸福?可能是因為,外在系統強大,所以使勁賺錢。但是內心系統低能,消化能力不行,導致不會轉換為內心滿足感。所以,那么多明星有錢卻或抑郁或吸毒是不是可以解釋了?
用什么策略應對父母的“不贊同”?
共有三種情形
第一種:你不爽-父母也不爽。你猶豫不決,不知道是該聽父母的安排,還是該遵從自己的想法,心理不爽。然后父母因為你不過于快速遵從而不爽。一直這樣猶豫不決,大家一直不爽。
第二種:你不爽-父母很爽。因為孝道或者其他原因,你聽從了父母的安排,你心里不爽。父母親戚因為你聽話決定很爽。但是因為你一直不爽,父母最終也會不爽,于是就可能又回到第一種情形。
第三種:你爽-父母不爽。你尊重內心,自己很爽。父母因為你不聽話而不爽。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情足夠爽,并且同時也滿足了父母期望,那么就可能到父母爽-你也爽的情況。
結論就是:要聽從自己安排。為什么?因為父母不是萬事都對啊。同時你也是。
所以,你需要不斷加強自己的判斷力,然后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而父母的安排,需要你去判斷。所以父母的安排不是聽不聽從的問題,而是你是否有能力去判斷的問題。
壞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絞盡腦汁想了半天,上網搜了搜,作者到底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后來自我推算得出,估計是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因此沒有好這個條件,有了開始,便也有成功的三分之一了。然后瞬間覺得扯淡,因為不是有個壞條件的"壞開始"么?誰知道壞開始不會毀掉一切呢?
當然,作者重點是論證"開始"這個論點的重要性,不要因為不夠完美而不敢開始,因為想要完美的開始而躊躇不前。這其中要花費的等待成本因為從不計算,導致沒有概念,每天擔憂的等待時間成本也許是你做事時間成本的1.8倍了。
事實上,據說我們很多時候擔憂的等待時間成本都要比做事時間成本高很多。所以說,是不是很多事情,先去做不想太多,至于好不好,做的過程才知道?
開始愛好者
開始愛好者,喜歡做計劃,但是最討厭實施計劃。所以他們一般只開始,但從來不堅持。因為開始這個動作,會讓其意淫成功后的情景,這樣就足以讓他們興奮激動很久了,激動完了呢?換下個事件開始。
開始愛好者還容易在激動的情況外作出重要決定,但是往往無法堅持。為什么?可能是因為激動也同時意味著沖動吧。所以,如果你第一次認識一個性,72小時內不要聯系,因為可能是生理沖動。3天后還情不自禁,再投入感情。這是作者的說法,怎么做還是在你吧,畢竟時間不等人哈。不過,這是在警告你,沖動之下謹慎做決定,最好有個緩沖期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