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哥 :3妹,在干嘛呢
3妹:讀書呢,秦朝大歷史看過沒?
2哥 : 歷史有什么好看的, 工作中又用不到……
3妹 :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2哥,在技術方面我承認你是大牛??, 但是在歷史方面,我可是不輸你的。哼??
2哥 : 我也是學過歷史的好吧??
3妹:那我考考你,秦朝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2哥 : 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 emmm, 還有……
3妹:在秦始皇之前,秦朝的歷史多著呢,就讓我來教教你吧~
2哥:好呀好呀,給我補補歷史,讓我業抱大腿。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大秦帝國不是一蹴而就的,從開國到一統天下,秦國花了將近七百年的時間。
秦國的起源
秦國的君主們把自己家族的譜系上溯到遠古時代的顓頊大帝,他是黃帝的孫子,也是赫赫有名的“三皇五帝”之一。
從顓頊大帝往下傳了N 代后,冒出個女子喚作女脩,女脩吞了一枚玄鳥蛋,生下兒子大業。這聽起來像是東方版的圣母馬利亞,未婚而先孕,帶著某種神跡而孕。倘若以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大業才是秦的真正先祖,他的父親是誰,沒人知道。
把時間快速推進到西周,時間大約是公元前870年,正是周孝王當權的時代。西周已開國近兩百年,正是由盛而衰的時期。周孝王想找個養馬能手管理牧場,有人就推薦說,大業的后裔:非子,非子這個人特別會養馬,在他悉心管理下,牧場的馬匹大量繁殖。
鑒于非子為國家作出特別的貢獻,周孝王封了一小塊地給他,這塊巴掌大的地就叫秦。數百年后秦國統一了中國,不過在周孝王時,秦國并不是一個諸侯國,只是西周的附庸國罷了。依照西周禮制,附庸國的面積,方圓不超過五十里。誰又能料想得到,毫不起眼的秦國,后來竟成為周王朝的掘墓人。
附庸國 秦國
作為周王室的附庸國,秦國的任務之一是安撫西戎蠻族部落。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他是周朝歷史上的一位中興名君,力圖重振周王室的輝煌。上臺伊始,周宣王便頻頻用兵,先是討伐北方的狁(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戎狄部落),繼而南征淮夷。
宣王六年(前822),這是秦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刻。西戎人反客為主,攻入秦國,秦仲拼死抵抗,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戰死沙場,秦國淪陷。
剛剛立國五十年的秦國,就這樣悲壯地滅亡了。
秦莊公 秦襄公
倘若不是秦仲有幾個有出息的兒子,未來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秦國就不存在了。
在秦國淪陷后,有幾輛馬車向東疾馳,坐在車上的人是秦仲的五個兒子,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助于偉大的周宣王。
號稱“中興明君”的周宣王被深深打動了。他慷慨地撥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隊,交給秦仲長子,勉勵道:從今天起,你便是秦的主人,去收復自己的家園吧。
秦仲的長子,史稱秦莊公。此時的秦只是附庸國,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內,根本夠不上“公”的標準,那么他為什么被稱為秦莊公呢?顯然,這是秦國強大后,為紀念偉大的先祖而追贈的尊號。他是秦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是一名偉大的戰士。
從此,秦人以悍勇頑強聞名天下。而秦莊公就是秦國鐵血精神的締造者與獨一無二的精神領袖。他在位共計四十四年,沒有時間去享受奢侈的生活,拒絕讓榮華富貴消蝕萬丈雄心。他寧愿選擇在荒山野嶺宿營,在疲倦不堪中行軍作戰。他堅忍不拔,充滿斗志,并把這種堅忍的理念灌輸到國人的精神理念之中。
秦襄公繼承哥哥未竟的事業,復仇的旗幟仍迎風飄揚。秦襄公是在公元前778年上臺,此期正是戎人勢力最強的時期,整個周王朝都打不贏戎人,何況小小的秦國呢?可以想象秦莊公、秦襄公是在何等艱難的環境下,浴血生存。
西戎的軍事力量如日中天,秦襄公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襄公二年(前777),西戎人包圍犬丘。敵我實力懸殊,秦襄公不得不韜光養晦,苦練內功。在秦襄公苦練內功的同時,西周王朝卻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周幽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寵幸褒姒,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又廢掉太子,改立褒姒的兒子為嫡。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周幽王最終眾叛親離,申侯勾結犬戎(戎人的一支)殺入鎬京,幽王被殺于驪山之下,史稱“驪山之亂”。西周由是滅亡。這一年是秦襄公七年(前771)。
周幽王死后,他的兒子姬宜臼被立為天子,是為周平王。由于鎬京殘破,只得東遷到了洛邑,這也是東周的開始。經驪山一役,周王室威風掃地,再難號令諸侯。而東方老牌諸侯國,如齊國、魯國等,根本不理會周平王,沒有人愿意出兵相助。小小的秦國卻向周王伸出援手。馳援周平王,直到把平王送到新首都洛邑。
諸侯國 秦國
周平王的心里泛起一陣暖意,時窮節乃現哪,那些受盡王室恩惠的大諸侯,沒有一個靠得住,倒是沒有封爵的秦襄公忠心耿耿。天子感動了,當即把秦襄公封為諸侯。從此,秦不再是一個附庸國,而是堂堂的諸侯國,與晉、齊、魯等國平起平坐了。
秦文公
復國后的第一代領袖秦莊公、秦襄公先后病逝,第二代很快接過接力棒。襄公未竟的事業,由兒子秦文公繼續完成。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奮戰,到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秦國終于擊敗西戎,收復了被西戎人占領的周王室的土地,同時也占領了部分西戎人的土地。秦文公遵照與周王室的約定,岐山以西的土地歸秦國所有,岐山以東的土地,秦國歸還給周王室。當年周平王的承諾,是雙贏的承諾。
秦國在西方默默地奮斗著,并沒有引起中原諸侯國的注意。這一時間段的史料,對秦國的記載如鳳毛麟角,它似乎處于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與中原諸侯國也絕少往來。這種封閉性使得秦國在文化上遠遠落后于中原諸國,其政治充滿野蠻的色彩。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前753),秦國才設史官以記錄史事。七年后(前746),秦文公制定誅滅三族的法律。所謂三族,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父母、兄弟、妻子為三族;有的則認為是父族、母族、妻族。在此之前,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直是比較文明的,秦國的誅三族制度強化了君主專制,開了一個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