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2月1日,媽媽和爸爸帶著你去做了1歲6個月的兒保,是的,一眨眼,你已經是1歲半的小姑娘了,但是你依然不會說話,媽媽原來的設想——教你背誦古詩,讓你成為飽經詩書的小才女,這個愿望仿佛要落空了,現在的媽媽只要聽到你洪亮的叫出“媽媽”,就興奮地不行,不,不僅僅是媽媽,還有爸爸、爺爺和婆婆以及所有愛你的人。于是爸爸和媽媽又要開啟帶你去訓練的道路,就跟之前帶著你去訓練爬行一樣,似乎不哭一哭,成長總是會滯后。或者說,成長的道路本來就是痛苦的,原本就不是那么一帆風順。想要雞娃的媽媽,反被娃“雞”的一把,也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要讓小朋友完成不屬于她年齡以外的事情,小時候的她就應該咿咿呀呀學說話,而不是英語和古詩。
但是不說話的你,除了不會說話其他的方面總是會讓我們感到很欣慰,也很開心,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你變得格外的歡樂。
你會因為沒有帶自己的玩具,而不好意思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但是你又很想玩兒,于是你撿了路上的兩片銀杏葉子,和小朋友交換了一輛車車。你不會吃虧又格外禮貌的樣子,讓我們覺得你很聰穎。
你很愛自己想各種辦法達到目的。比如小朋友的奧特曼卡片掛在了車棚上,手足無措的時候,你用力拍打車棚,通過力量讓卡片掉了下來,小朋友的爺爺都情不自禁說“這個小妹妹真聰明”。
你會模仿小朋友叫“媽媽”,但是真的讓你叫媽媽的時候,你卻保持“緘默”,你格外有性格,又格外的可愛。
你是個小吃貨,不管媽媽吃什么,你都想媽媽給你分享,比如昨天媽媽在吃干魚片,你跑過來很想吃,但是婆婆“挑撥離間”地說“不給她吃”,讓你很生氣,扔到了自己手上的卷筆機,以表抗議,媽媽想說婆婆做的一點都不對,她不應該獨立你,而是輕輕告訴你,你不能吃,媽媽相信,你是個懂道理的小姑娘,因為媽媽已經屢試不爽了,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對你一點都行不通,但是家里的家長們卻總是在用原來傳統的、傷害孩子的方法在交流。可能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會傷害到你,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成為你的“家長”,還有很明顯的一個人就是你的爸爸,媽媽覺得爸爸很多行為都太過于“傳統”,似乎爸爸的年代是媽媽的上一代,不論是觀念還是行為,都有些滯后,或者說是互補。
就像那天,你拿著掃帚和簸箕,又看到了玩具,你很想玩玩具,于是讓爸爸幫你拿著掃帚和簸箕,但是爸爸轉個身就將超市的掃帚和簸箕放了回去,這個行為深深的挫傷了你的信任,媽媽告訴你,爸爸把你的掃帚和簸箕拿走了,你連忙放下玩具就去追爸爸,小短腿跑的可快了,雖然看著格外滑稽和可愛,但是媽媽知道爸爸是真的做錯了。你拿回了自己的掃帚和簸箕,又去了玩具區域,但是媽媽再次讓你把玩具給爸爸幫你拿的時候,你卻不愿意了,你不論如何都要自己緊緊拽著你的掃帚和簸箕。爸爸的小小行為,真的挫傷了你對爸爸的信任。
后面爸爸幾度幫你拿掃帚和簸箕,你都不愿意,媽媽讓爸爸向你道歉,你才原諒了爸爸,并且將掃帚和簸箕交給了爸爸保管。
小小的人兒啊,其實你心里門兒清,所以只要給你講道理,你是能夠明白的,不要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道德綁架你。
還有就是爺爺的行為——欺騙。媽媽說讓爺爺不要欺騙你,你喜歡聽到灑水車的音樂就跑到窗戶邊看著灑水車,爺爺就借用了你的喜好,用手機模仿灑水車的音樂,騙你去窗邊看灑水車,去破壞你的認知,讓你幾次興奮的跑到窗邊卻沒有看到灑水車,像極了“狼來了”。后面,當真的灑水車來的時候,你就不那么“靈敏”了,你會有些質疑,是不是又會看不到灑水車。雖然你傻里傻氣的行為逗得爺爺哈哈大笑,但是媽媽是真的很痛恨這種行為,不要因為你小,就去通過這些成年人的手段去拿你尋開心。后面你的行為,媽媽看在眼里,卻知道這是“欺騙”的惡果。因為你開始按一下媽媽給你買的玩具消防車的聲音,然后沖向窗戶邊,指著窗外讓媽媽和外婆看,仿佛再說消防車來了,你開始“舉一反三”,用爺爺的手段去欺騙媽媽和婆婆了,像極了“狼來了”,雖然媽媽把這個案例以笑話的形式講給了爸爸聽,但這些都是傷害小朋友的手段,很明顯,這讓小朋友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因為現在她很小,所以欺騙的手段還很蹩腳,以后呢?會不會用更隱蔽的方法去做更可怕的事情?
勿以小惡而為之,大概就是說的這個吧。
孩子的很多行為其實都是家長釀成的,日積月累,在孩子的身上就反射出家長的影子,小時候你會覺得她可愛,但是量變達到質變的時候,你會覺得她可恨。
作為第一次當媽媽的我,雖然也在嘗試,但是希望媽媽能成為你的榜樣,既然答應你的事情,媽媽就會辦到,媽媽希望你是正直善良又堅強的孩子。
寶寶,媽媽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