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最后半年閑得有點意外,拖延癥什么的不至于膏肓但也好不到哪去,畢業設計遲遲不肯下筆,生怕會驚天動地似的。不過撈得兩個好處,一是有了功夫鍛煉,堅持跑了一個多月聊以自慰,二是整了一沓書在桌子上待閱,和吃飯差不多的滿足。但讀書和吃飯還是不一樣,多數時候吃飯是純粹的個人享受,閱讀卻不盡然,總有些預謀,刻意養精蓄銳一般。
無論怎么說看書都不是壞事情。最近幾個月一方面是用微信讀書這個應用閱讀,一方面是看桌子上的一沓,偶爾會看iBook里的pdf。七八本下來總有點心得,隨便說說。
微信讀書是我用過最好的閱讀應用,之前嘗試過很多,掌閱、多看、百度、網易都很快就扔在一邊了,只有微信這個讓我戀戀不舍。仗著親爹微信,讀書隨便出個功能都能擲地有聲。想來其實豆瓣曾經也是有機會做成這樣,真是命啊。微信讀書有兩個點我最喜歡,第一是閱讀體驗,第二是排行榜。做讀書的產品經理一定是真正的閱讀愛好者,劃線、批注、書簽這些功能都很自然,反饋、設置這樣的模塊也都得體到位,完全不給我理由讓去用其他競品。更絕的是引入微信的好友關系,建立了一個排行榜機制,配合上時間兌換幣機制,我就徹底淪陷了。
排行榜這個有很多人吐槽,甚至直接導致很多人棄用,表示這個機制給閱讀帶來壓力,破壞了閱讀的純粹。這么想的人其實大可不必,相比它給你的一點壓力,你更需要的或許是push你閱讀的動力?,F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好好閱讀都不容易,更不用講讓閱讀成為一種純粹的享受了。與其推卸責任給沒人督促你培養習慣,不如胡蘿卜加大棒先讓自己執行起來。
雖然我很喜歡微信閱讀,但我發現并不是所有書都適合用它看。我個人是覺得微信讀書更適合看一些故事性工具性的書籍,比如《打造facebook》、《九敗十勝》,還有我今天才看完的《青年電影手冊》之類的嚴肅性和信息密度比較低的書。比如同樣是今天在圖書館看完的紙書《瘋狂的簡潔》我覺得就更適合在電子設備上閱讀,還有前幾天花四十多塊大洋買的《文案之道》就顯然有點太浪費了,因為信息密度實在低得可怕。
但是像競爭戰略、競爭優勢這樣的理論書籍,或者是愛因斯坦傳這樣的大部頭,或者是像孟子這樣的思辨經典,我是完全沒辦法在電子設備上讀下去的。這種信息密度很高,需要大動腦子理解的書本,我覺得紙頁翻動都是有重量的,手指輕輕向左劃動多少顯得輕浮了一點。總之就我的耐心沒辦法用手機讀下去。尤其是前幾天在微信讀書里看《道德情操論》這本牛書,第一章下來就把我看得屏住呼吸了,然而我遲遲不愿意往下再翻,因為在看第一章的時候我發現電子屏幕那種節奏根本由不得太多思考,囫圇吞棗的感覺。我也不曉得為什么,反正是行不通。大概是手機里本身就有浮躁的娛樂基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