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是用來存儲信息的硬盤,而是加工信息的處理器。
最近在研究一種學習方法:人說要得到好的創意,只需先進行盡可能詳盡的素材收集,然后讓大腦自行運轉,隨潛意識活動,創意就會在不經意間到來。
這個方法的過程是:
以上課為例,在課堂上盡可能詳細地記下老師講課的筆記,每堂課結束后根據講課內容列出大綱,每天的課上完后畫一個知識導圖,這里我不說思維導圖,因為這其實只是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并沒有經過你大腦的加工處理,把課堂筆記放入固定的素材箱。
之后參考知識導圖,自己仔細地把課本上的內容看一遍,并做筆記,這一步也可以放在上課之前的預習。同樣的,畫出自習思維導圖,之后把自習記得筆記也放入素材箱,只留下知識導圖和自習思維導圖。
下一步,用一個固定的時間塊,注意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所以不同的筆記須分類放置,以防筆記丟失或混淆。將所有相關素材和導圖集中起來,將筆記整合分類,處理重復或者繁瑣的筆記,仔細分析(最重要的步驟,所有知識的邏輯關系,由分散信息點連成知識網,信息快集成為信息體,畫出符合自己腦海中構建的思維體系框架,也就是說,這時候畫思維導圖不是知識的總結歸納,而是思維的主動輸出,是大腦信息處理的產物),將所有筆記分類后清晰記錄以備后續調用,注意筆記分類需參考畫出的思維導圖。
由此,每學完一門課,就按照上述方法繪制一張或多張思維導圖(內容較多時可能還包含子圖),思維導圖是需要經常性攜帶的,一遍經常回顧完善自己的整體思維體系,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跨學科思維碰撞訓練,鍛煉大腦思維發散能力,最終目標是逐步建立起比較清晰的自我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對于新觀點、新知識、新事實善于結合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思考,給出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所謂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樣的一次次實踐,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高思維能力。
注意處理好思維導圖和分類筆記的關系,處理好素材收集時延與遺忘曲線的關系,處理好自我認知與外界價值觀的關系。
馬克思辯證思想里發現,舊的知識體系會變,過去自己的思維會變,一切都會變,不變的只有當下真實發生的,抱著樂于包容開放,勇于推翻自我,善于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未來,變成更好的自己。
如何實踐?
背景:當今社會,時間被高度碎片化。
由以上理論延伸出的自學方法:
首先可以一心多用,但是這里的心是用來收集素材的,可以同時開展好幾個項目,每個項目在開展前需列出大綱,表明需要收集的素材,且配有獨立的素材收集箱。
碎片化時間主要用于進行多渠道素材收集。比如說利用等車的一兩分鐘用手機百度一個知識體系中需要知道的概念,包括看書,只要是項目相關的,每次都要畫導圖或者記錄重點信息,利用碎片時間盡可能多的收集項目信息,等待合適時機利用相應的整塊時間每次處理一個項目,形成有效輸出,畫出思維導圖和進行知識分類。
在信息爆炸時代要謹防自己的大腦成為無用信息的垃圾場,有意識的屏蔽流行信息,精準高效有選擇性的進行信息輸入,真正發揮大腦處理信息的作用,做一個信息風暴中的清醒者。
進行有效輸出
人通過有益于社會的產出實現自身的價值。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市場上鋪天蓋地的軟文某種意義上都是作者的輸出,都是經過他們大腦的思維產物,代表者他們的觀點,從中只能得到零碎的知識點和他人的觀點。
長此以往,不利于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識體系和評判標準,這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希望大家學會系統化的學習,學會多維思考,學會表達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體味生而為人,與眾不同的快感。
關于信息化時代如何正確面對網絡媒體,有效選擇有用的信息,請看這篇文章《你選擇什么樣的媒體 媒體就會塑造什么樣的你》
如果這篇文章有幸對讀者有任何幫助,乃本人萬幸,同樣的,這只是我思考后的產出,大家借鑒一下即可,真正重要的想必我已在文中強調過了。不妥之處,希望大家能夠反饋。
我相信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顆人參果,雖不至保肉體長存,然可使思想在這世間停留片刻,倘若你有緣拾到,抑或有所收獲和感悟,老豬便覺心滿意足,人生無憾。
(如果覺得果子味道不錯,請點亮下方的心心??哦,讓更多的人找到老豬的人參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