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的存在,這個世界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采銅
我以前特別看不起讀成功學的人,沒辦法,憤青、文藝青年嘛。
后來發現這些人也沒什么不好的,也是很有正能量的一幫人,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為自己的夢想不斷奮斗著。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精進》。
這里面就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領域的精英。
我把文章重點和我的感受融合歸納成以下幾點:
1.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上面
如何有效的運用時間,我想很多人都沒有做過規劃,包括我。
那么接下來,你就可以著手去做了。
檢視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對當下有好處,
卻對未來幾乎沒有價值甚至有害的?
你決定減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頻率?
你會采取哪些方法避免自己做這些事?
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提升自己的個人核心競爭力。
如果把五年作為一件事的時間跨度,那么也意味著你需要忍受頭幾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乃至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得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
就連我自己也是對前一種人們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急功近利是我的貪婪,也是大多數人的貪婪。
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做后一種事的必要。
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分為四類】
1.)高收益值、長樂期:如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神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2.)高收益值、短樂期: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游戲;吃撐自己的一頓自助餐。
3.)低收益值、長樂期:練一個小時的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復一組技能練習;認真的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
4.)低收益值、短樂期: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盡量少做“短樂期”的事情。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 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收益,仍舊可以去做。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角度工作,用享樂主義生活。
2.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實質就是在問,你的目標是什么?
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也都很迷茫的,
“我就是沒什么目標,父母讓上學了,就上學了,父母上考公務員,就考公務員了。”
其實我在二十五歲前,也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只不過是自己擅長什么了,就做什么了,于是一點一點有了目標。
所以,就算暫時沒有人生方向也不要迷茫,人生本來就是一道大選擇題!
文章用了兩個小動物的故事,來告訴我們目標的重要性。
小熊和小虎是兩個好朋友。一天,小熊在河上發現了一個裝滿香蕉的箱子,箱子上面寫著“巴拿馬”。于是它們決定去找這個叫“巴拿馬”的地方,因為那里會有很多香蕉。它們翻山越嶺,一路上向狐貍、河馬問路,跋山涉水,終于找到了“巴拿馬”。結果它們發現,“巴拿馬”就是它們曾經居住的地方。
所以在跋山涉水前,我們首先應該搞明白,哪里才是我們心中的“巴拿馬”。
現在很多人,以別人的夢想為目標。
我認為這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不要盲從的跟風,無目標或者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不管你做了哪些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如果昨天和今天一樣,就是一種荒廢。
所以我會拼命的在自己的面前布置“未知”的領域,
或淺嘗輒止,
或沉迷其中……
這并不是因為我有敏而好學的基因,而是源于某種深層的恐懼,怕我死的那一天,用一句話就能描述單調的一生。
3.最有效的就是“即刻行動”
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情,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
“先做好準備再上場”觀念的一個致命問題是:總有我們還未顧及的問題,總有我們能力上的短板,總有我們為搜羅完的信息,可因此我們就要一直準備下去嗎?
當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東西,你的思路才會更加清晰,才能得以切實的鍛煉,視野才更開闊。
就像我一直在準備做視頻自媒體,第一期節目從寫稿到后期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最后做到我自己都不耐煩了,難免會有些泄氣。
所以,我也不愿意再去糾結,就算第一期的效果不好,看到觀眾的反饋,再在下一期的節目里改進就好,總比一個人憋死的好。
把批評當做一種信息對待,行動先于思考的價值。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4.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你是“差不多先生”嗎?這個也還好,那個也還好。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絕不茍且,才會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國畫大家齊白石,年少時家境貧困,20歲時在雇主家干活,發現了一套《芥子園畫譜》,他用五年的時間,靠臨摹出來的《芥子園畫譜》做木雕養活自己,閑暇時間反反復復將書拿來臨摹,勤學苦練后,他畫畫的底子就這么打下了。最終成了一代國畫大家。
我從來都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變得更好。
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努力而熱愛。
就像《縫紉機樂隊》里的胡亮,就是一個底層的普通人。
但是組樂隊卻讓他整個人都發了光,吸引了無數的人來到他身邊。
就算程宮回到了北京,他依然放不下胡亮,回到了他身邊,一起幫他實現了開演唱會的理想。
在個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是集中資源,投入發展自己的一項優勢才能。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創造成功,而不是復制成功。
做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種種局限,不斷試錯,形成自己的優勢甚至是獨特的知識資產。
根據自己的內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認同,做出獨立的選擇,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別人都還沒有走過的路,只要把這條路走完,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