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二章《理想課堂三重境界》第一節《理想課堂有哪三重境界》第二節《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對課堂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怎么評價一堂課?課堂可以從教學活動基本框架的落實、知識理解抵達的深度,主客體之間及主體間的對話質量這三個層次來考察其成敗。
理想課堂有哪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課堂框架。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
理想的課堂什么樣?最大可能地促進實現學生每個個體的學習,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追求,也是將課堂的注意力從教師的教轉變的,學生的學的關鍵所在。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
第二重境界的主體是全體學生。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被探索被發現的過程。教學不是重復前人定下的知識,而是重視這個知識發展的過程,是重新經歷,經歷原初的困惑于探索,以及喜悅。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魅力,重新經歷此一過程不應該是教師,而更應該是學生——全體學生。課堂教學上的三個元素:知識、教師、學生,就不應該是教師隔在知識與學生之間,用某種手段將現成的知識轉交給學生。優質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來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第一境界有效教學框架中的強調學生預習,也是確保每個學生能夠正確的接觸問題與知識,而不是吞噬由教師仔細嚼爛了的軟化了的知識,即現成的結論。
新教育所想要的新的教學生活,希望第二境界層面是:師生圍繞一個問題“問題——知識——文本”,展開一段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旅程。這段旅程,將充滿著懷疑、困惑、挑戰,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遠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涌現時的驚喜與喜悅,是對復雜問題形成新的理解時的豁然。
文中列舉了五個教學案例,兩節干國祥老師的,一節王衍菁老師的,一節王云老師的,一節羅瑛老師的。通過不同老師,不同課堂設計的課堂效果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下的課堂的扎實、有效、充滿生命活力。干國祥老師的兩節課是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月光啟蒙》這節課,和前面三個老師的課相對比,更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大家之課,課之精彩。“設計教學框架——布置預習作業——創設情境——檢查預習——復活文本——感悟母親形象——從母親到故鄉——分角色朗讀”,有學習困惑,有巧妙的點撥,有獲取知識的喜悅……由流利朗讀到飽含深情朗讀,由怯怯的不敢發言到大膽的張揚個性……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流暢。
干老師的課,讓我們看到了自己課堂所追求的目標:一方面扎扎實實訓練學生,以期讓學生做到“訓練有素”,一方面踏踏實實發展自己,從而做到課堂上深入淺出,情智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