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對兒子曹植寵愛有加,常想廢了太子曹丕改立曹植為太子。當他就這件事征求大臣賈翊的意見時,賈翊自知難以直言,便裝成思考的樣子一聲不吭。
片刻之后,曹操見賈翊不做回答,便很奇怪地問他:“愛卿為何沉默不語?”
賈翊擺擺手道:“請皇上稍等一下,我正在想一件事呢?!?br>
曹操問:“愛卿正在想何事?”
賈翊回答:“我正在想當年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br>
曹操一聽,頓時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哈哈大笑起來,暗稱自己糊涂,從此再不提廢丕立植之事。
無獨有偶,南朝時,書法家王僧虔也曾經歷過這么一件類似的趣事。
當時的皇帝齊高帝酷愛書法,因此常常請王僧虔前去一起研習書法。一次,高帝突然問道:“王僧虔,你說朕和你的字相比,誰的更好一些?”
這個問題可把王僧虔難住了,說高帝的字好吧,不但不符合實際而且有諂媚之嫌;而說自己的字好吧,又會讓高帝在眾人面前大丟面子,弄不好還會激怒皇上,給自己招來禍患。想了一下,王僧虔突然靈機一動道:“在臣中,我的字最好;在君中,陛下的字最好?!备叩垲D悟其中的弦外之音,遂哈哈一笑作罷了。大道理說話是門大學問,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有些話是不能不說又不可直說的。這時,旁敲側擊、寓音于弦外,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