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實驗,在研究狗的時候,巴甫洛夫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測量狗對食物產生反應時所分泌的唾液。他發現在后面一段時期 ,狗在得到食物之前已經開始分泌唾液了,而這種反射是由與食物相關聯的東西引起的,比如碗的出現,喂食物的人,或和食物相配的鈴聲(食物出現時鈴就響)。這些都屬于唾液的條件刺激。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情緒怎么能被激發和調節,以及在“一次性學習”里怎樣能戲劇性地產生新的聯想。
? 作為一個普通女生,我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心情不好的時候總喜歡吃點甜食來安慰自己,感覺來上一塊甜美的蛋糕,失戀都不是那么撕心裂肺了。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去買甜食呢?可能是某一天我們在傷心的時候正好路過了一家蛋糕店,于是我們在今后不斷地重復著這個過程:傷心——想吃甜食——吃到甜食,受到撫慰——下次傷心去買甜食,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強化著這個過程,最后,我們可能就會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產生一種反射性聯想。而這,對于廣大的女同胞來說,可真不算一件好事。那么下次我們自然而然的聯想出現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問一問自己那些聯想是否合理呢?有些東西,真是細思極恐。(微笑臉)
? ? B.F.斯金納最早研究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解釋了學習中強化所起的作用。這是為此制作的特殊儀器,稱為“斯金納箱”。箱子里有一個開關,連接著箱外的一個記錄系統,用線條方式準確地記錄動物按或啄開關的次數與時間,在實驗時,并不是動物每一次按杠桿或啄鍵盤都給食物,食物的釋放方式由實驗者決定。假如按一下杠桿,會送來一粒食物,那么老鼠就會去學按杠桿,越餓學得越快。而假如食物丸是間歇地和不可預測地出來,那么老鼠“工作”更有勁。所以分紅總是比固定的工資更讓人有干勁啊。
? ? ? ? ? ?教育心理學的老師在上課時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收拾房間,那你應該是間歇地而不是不停地獎勵他。并且如果你偶然獎勵了一種你想禁止而不是鼓勵的行為,比如在超市因為想要某樣東西而哭鬧,那么你就不小心加強了這種行為。”我經常聽到有家長用獎勵錢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我覺得這樣太過強化錢的作用,可以換成其他的東西,但要設置限額,比如100塊以內孩子喜歡的三件物品啊什么的。同時獎勵兌換的越快越好,就像游戲那樣給予人們及時的反饋,這樣給人的成就感也比較大。
? ? ? ? ? ?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我們從未有意識地發現,更沒有想過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但細究下來,掀開生活的一角面紗后,世界可能更加神秘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