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了單項需求卡片,是用戶提出的需求的一種書面記載形式。但是,單項需求卡片并不是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而只是需求分析的主要來源,產品經理應當根據單項需求卡片完成從用戶需求到產品需求的過渡,說的通俗一些,就是要求產品經理能夠挖掘需求,明確用戶需求的背后真正的出發點和驅動原因,分析出一個能夠體現在產品功能或設計上的需求。這個過程,也是產品經理真正的價值體現所在。
這里舉個例子:
我自己經歷過的一個開發的產品,該產品是一個用戶交流社區,但是除了交流功能外呢,還提供一些必要的專業化資料下載(可以想象成一個百度文庫)。公司推廣的主要手段是以專業化資料頁面為基礎做一些軟文和SEO,那么,大多數的新用戶會直接點擊進入到資料頁面(資料頁面提供預覽和下載功能,好吧,基本完全就是一個百度文庫)。當用戶覺得資料還不錯的時候,能夠直接點擊下載按鈕進行下載。公司為了提供用戶注冊量,這種下載操作必須經過注冊登錄才能操作,因此,用戶被提示需要進行注冊,注冊的方式也較為簡單,一個簡單的彈窗,輸入用戶名、密碼和郵箱就能完成注冊(并不需要郵箱驗證)。那么,問題出現了,用戶注冊完畢后自動跳轉進入了會員中心(似乎很正常),但是用戶瀏覽的資料頁面也隨即被關閉了,用戶還需要重新尋找進入網站的入口,這在體驗上是較差的。
因此,就有了以下分析:
(1)用戶的需求是什么?下載資料or了解會員中心中我們提供的其他服務,很明顯,對于這些用戶來說,需求無非就是下載資料。
(2)那么,產品需求是什么?非會員即能下載or注冊完成后直接跳轉到原頁面,很明顯,結合用戶需求和公司的利益,選擇了后者。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即使不是產品經理也懂得怎么處理這種情況。在這里舉這個例子,一方面是筆者也還在學習過程中,實在舉不出很多例子,另一方面,是想通過一個簡單例子解釋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過程,面對紛繁復雜的用戶需求以及很多可能的產品解決方案,如何在其中進行分析和選擇。
經過了需求分析后,所剩下來的就是產品需求了,產品需求可以通過一個excel表格來進行管理,大致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1.序號:很簡單,開會時便于各位與會人員定位;
2.需求提交人:一般來說就是產品需求提交的產品經理,負責對該條需求的最終解釋;
3.需求提交時間:略;
4.單項需求卡片:所對應的單項需求卡片的編號,便于產品需求的追根溯源;
5.產品模塊:描述的是該需求所涉及到的產品模塊;
6.需求名稱:簡短的需求名稱,如搜索功能、自動排序功能等等;
7.需求描述:某個產品需求的具體描述,如搜索功能,可以描述為用戶通過關鍵詞能夠檢索到所需要的消息。如果是多個關鍵詞的情況下,系統可以自動分詞,并對分詞結果逐一搜索,搜索結果是對各個關鍵詞的檢索結果,是一個包含的概念。
8.需求屬性:分為新增功能、功能改進、體驗提升、BUG修復等等;
9.需求維度:分為需求重要性(1-5分)、需求緊迫性(1-5分)、需求持續時間(1-5分);
10.需求工時:一般由對應的技術人員填寫,以人天為單位;
11.需求性價比:這是整個產品需求管理的精髓所在,主要的計算公式為(需求重要性×需求緊迫性×需求持續時間)÷需求工時;
12.需求優先級:需求性價比最高的需求為需求優先級最高的,在產品迭代更新的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解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