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覺察情緒和接納情緒,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聊一聊如何理解情緒:聆聽情緒給我們的提示。在情緒系列文章的開始,我就跟大家做過一個比喻:讓理性坐上駕駛位,讓情緒坐上副駕駛位,情緒和理性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才是最好的狀態。咱們一直在講,不要在情緒的驅使下直接作出決定,可是你知道嗎,假如只有理性,沒有情緒,我們也很難作出正確的決定。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邀請大腦情緒管理區域受損的去吃飯,同時要求這些被試者在路邊選出一家餐廳,你可以想想,平時咱們是怎么選擇餐廳呢?可能會考慮才的口味,看看餐廳的環境,價格,在看看有沒有人排隊等。那這些被試者呢?他們是如何挑選餐廳呢,他們在比較所有餐廳的有關數據后,卻很難做出決定。為什么呢?要做出選餐館這個簡單的決定,除了那些數據比較因素以外,我們更需要情緒告訴我們,我們到底被哪家餐廳吸引。這些被試者由于失去情緒這個參考信息,只能在參考信息和數據中打轉,但就是無法做出最終的選擇。
所以,情緒對我們而言,就是寶貴的資源,我們需要仔細去聆聽情緒給我們的提示。
在開始理解情緒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模型。它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薩提亞女士提出的冰山模型。這個模型將是我接下來文章分享的重要基礎。
薩提亞女士用冰山來比喻我們每一個人。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行為和語言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個部分,其實只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藏在書面之下的,是我們內在情緒感受、信念、認知、期待、渴望。我們所說的話和我們的行為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全部的我們,冰山加上冰山下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我。
那我們之所以把情緒、信念、認知、期待、渴望當做冰山下的部分,是因為,如果沒有經過特別的練習,我們很難對這些有所覺察。我在前面的文章常提到自動駕駛這個狀態,當我們在自動駕駛的狀態下,說的一些話,做的一些事,我們并沒有特別的意識到,我為什么會這么說和這么做,所以即使我們有意去反思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在這么做,但當情況發生時,我們還是會陷入一樣的行為模式?;诒竭@個隱喻,薩提亞繪制了冰山模型,就是下圖。
這張看起來有些復雜,如果用于自我認知和探索的話,我們不妨簡化一下,下圖就是基于薩提亞女士理論,簡化后的冰山情緒模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我們會看到每個層次都有其對應的含義,大家可以一一對照理解。我們會發現行為是顯而易見的,情緒、信念和想法是需要自我覺察和探索的,但是是期待和渴望則需要我們更深度的覺察。
關于情緒、想法和行為,我們在覺察情緒那篇文章中已經分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想法:是對于客觀事件的評價、解釋、認知。
情緒:是主觀感受:生氣、悲傷、厭惡、煩躁、郁悶......
行為: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那期待和渴望又是什么呢?
期待:是希望自己或別人,應該有某種行為,或者獲得某種成果。相對于渴望而言,更加個性化。
渴望:是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的、相同的。例如被尊重、被愛、被接納、活的有意義。
這里,你可能會問,我覺得期待和渴望沒啥區別???其實他們之間是有差異的,渴望往往更底層,它是人類共通的,而期待是因人而異的,有個性化色彩的。舉了例子:我們都渴望被愛,這個是人類共通的,但是在這個共通 的基礎之上,有的人希望伴侶可以多多的陪伴自己,有的人就希望伴侶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能給自己更多的空間,這才是愛。你看這就是共同的渴望上面因人而異的期待。
這么講,還是有些理論化,那咱們帶著之前情緒覺察篇提到的小揚的案例一起來解讀一下。之前提到,小揚在新領導反復給他提意見后,當場懟了自己的領導,然后提了離職。他的情緒冰山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相信通過小揚的案例,大家對于冰山模型的每個層次的含義都有所了解,你可能還會有些疑問?我們為什么要去做這些深度的覺察和探究呢?為什么我一定要去莉姐情緒背后的期待和渴望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期待與渴望才是我們建設性行為的真正風向標。
當你的行為有悖于自己的期待和渴望時,你就會離自己想要的越來越遠。
深度覺察自己情緒背后的期待和渴望,我們才有可能慢慢地把自己捋順,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才能幫助我們離自己的期待越來越近。
好啦,小結一下今天的文章要點:
1、理解自己的情緒,需要我們更深入的自我覺察。
2、理解自己的情緒,意味著找到自己情緒背后的想法、期待和渴望。
3、期待與渴望,才是我們建設性行為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