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威海的緣分也是妙不可言的,半個月之內,就去了兩次。
雖然兩次的主要目的都不是旅行,但因為正事兒辦得很順利,旅行也就自然而然的完美。
先說第一次吧。自駕,一共五個人,從濰坊一路開過去,中途休息過兩次,走高速四個小時到達。路程還是不短的。
這是我第一次來威海。首先沒想到的是,威海居然有那么多的韓國人,韓國餐廳,超市,小店等等。第二個沒想到就是,威海的氣溫跟濰坊簡直不是一個季節。晚上出去遛彎偶遇毛毛雨,走出去沒到十分鐘,已經凍得不行了,只好就近找了家韓餐解決了晚飯。
就著燈光可以明顯看到從海上飄來的霧氣迎面撲過來,潮濕的肉眼可見。
然而夜色卻美得可以,會有附近的居民在海邊釣魚,遛狗。晴朗的夜晚騎上一會自行車也是很愜意的。
第二天,我們自駕去了海邊,也就是威海的第一海水浴場。第一果然是名不虛傳的,海水很清,沙子也很細,應該是我去過的浴場里比較數一數二的一個了。雖然游客不少,也絲毫不影響心情。
浴場旁邊的半山腰上有一所學校,像是大學。能夠擁有海景宿舍和海景教室,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羨慕的不止一星半點。
另外一件大事兒,就是吃海鮮了。我們是經朋友介紹,去的一家叫海鮮餐廳,海鮮都是用蒸的。說實話,方式很新鮮,吃起來也就那樣吧。也借此機會認識了一些海里的鮮活生物。
晚上回來去了酒店附近的一家小酒吧。開在美食街上,光情調就很吸引人。老板是位老外,點了一杯他們自制的雞尾酒:馬利寶+可樂,異常的好喝,回味無窮。里面的氣氛很好。
第三天我們就要離開了,我起的很早,自己去散步了,主要是想找個機會和這座城市有一個單獨的交流。去了之前看到卻沒能進去的一家24h書店,刷身份證進門,書店的里面是一家咖啡館。去的很早卻有人在看書,有很小的孩子,這也許就反映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核心吧。而我只是到此一游,并不適合在這里看書。
威海的路很有“味道”,因為他們并不像大部分城市那樣建的平平整整,都是依山而行,上上下下的,像坐過山車,是考驗車技的路。但這又讓他看起來與眾不同,異域風情滿滿,很有新鮮感,讓人忍不住喜歡呢。
又有哪一個城市兼具大海,熱鬧的小酒吧,24h的圖書館,共享單車,同時又那么讓人有歸屬感呢。
一周之后,又一次光顧這里,欣喜,抑制不住的期待感。因為需要去到位于郊區的學校,期間也并沒有機會外出,就只是感受了一下威海的天氣。涼涼的海風很舒服。
現在想來,威海算是我的福地了。在這里的每時每刻都是開心的,經歷的事情也都是圓滿的。還是那句話,有緣還會再見的。
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