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以詞的形式表達。
清明是一年中第五個節氣,冬至后第一百零八天,春分后第十五天。這個時候氣溫回升,雨水增加,是春耕的好時節,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也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祭祀節日。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按傳統這一天不得生火做飯。傳說清明寒食皆為一人而立,這個人叫介子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臣子,他曾在重耳流亡期間,割股奉君。晉文公執政,介子推“不言祿”,攜老母歸隱綿山,后晉文公求而不得,放火燒山,介子推與母抱樹而亡。
晉文公哀痛愧疚,便定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為寒食節,舉國上下禁煙火。又一年寒食后晉文公上介山(便是介子推隱居的綿山,晉文公為悼念介子推改名)祭奠,見介子推抱亡的那棵枯柳復生。祭掃后,晉文公將復生的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便為清明節。
傳說便是傳說,不必辯什么真假。
小的時候,清明這一天,總能看到一些大媽們拿著柳條回來,插在門上,那時還總是偷偷的把夠得到的柳葉摘下來玩。后來便漸漸見得少了,路邊的柳樹不能隨便折了,人家小區物業很多也不讓插了。
還是會有很多人去放風箏的,從前見到的風箏種類不多,來來回回就是那么幾種,現在不一樣了啊,樣式多的看不過來。上回在廣場上,看到在各式各樣的風箏中有一只蛇精的風箏,不由得很中二的喊了一聲:呔,妖精,還我爺爺!然后我就感受到很多“友好的”目光……額,那個……我說話了嗎?
幾個小時前,有朋友向我感嘆:果然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去掃墓祭祖時,差點凍死的半路上!嗯,當然是夸張,幾天的炎熱沖昏了頭,總覺得今年是沒有雨了,降溫永遠那么突然。
清明節的習俗實在是不少,但我獨喜歡清明的雨。可能是因為清明雨水過后,氣溫上升,便不會這般涼爽的緣故吧。
清明,清明,清澈明凈。
這個時節,怎么能不來一場雨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羽殤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