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我辭職的消息,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傳來,有支持我休息一段時間的,有說我任性的,大家都或關心或同情,我很感激他們,不管是否能理解卻也沒太問一大堆問題來“刁難”我。畢竟生活的經驗中,關心式的詢問還是占了大多數,不是嗎?
那么,我為什么會在奔三的關口,選擇裸辭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我為什么不能裸辭”開始。大家勸我不要裸辭的原因無非有三:
1.現在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裸辭之后萬一找不到工作,豈不尷尬得很?
2.你的工作是累點,但薪水也不錯啊,為了毛爺爺,你就忍一忍吧!
3.現在的工作做的這么順手了,下一份工作肯定比這個辛苦啊,至少一開始是的,又得從頭來一遍,女孩子干嘛把自己搞得這么辛苦呢?
是的,現在經濟是不太景氣,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加上歷年“留下”的待就業人員,每年都堪稱是史上最難就業季。既然年年如此,而且這種情況看起來短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了,那是不是意味著十年內咱們都不要辭職了,以免找不到下一家?其實,我覺得這個問法的背后真正的問題是大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本領恐慌”,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大學生覺得自己沒經驗,沒掌握什么實際的技能,競爭不過;工作幾年的人覺得體力和精力都不如小年輕了,奮斗勁拼不過;體制內的人早已習慣朝九晚五、節奏遲緩,基本連離開的勇氣都難鼓起。我們是如此的懼怕,懼怕未知,懼怕競爭,甚至懼怕面對嶄新的自己,懼怕面對自己的內心。
我們的內心里裝的是什么?思考著何物?如果你問過自己,我想應該會得到跟我相同的答案,大多是健康、自由、快樂、平和、順利、心安,乃至平凡!肯定會有人說,不,我就想賺很多錢而已。是的,我相信你確實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努力的。可問題是,就算我跟你一樣是為了賺很多錢,我現在的職業也不可能真的讓我賺到很多錢啊,所以堅持還有什么意義呢,不是嗎?更何況,我是秉持“錢夠花就好”的思想的人,我最終想要的是一種自由而心安的生活。所謂自由,并不是絕對意義的自由,畢竟世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和平等。但我想要的自由,絕對不是批量模板化的教育,不是作為老師卻沒有一絲絲教學自由權,不是在某些時候晚上給老師們串講完讓他們第二天去糊弄學生,這樣做不僅讓我失去了自由的感覺,還讓我心再難安。
心安的第二點,是我覺得有時候辛苦恰恰是最能感受到自己的時刻。生活當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著這樣一種感受,工作做著做著就變無聊了,生活過著過著就無趣了,感情處著處著就變淡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倒不覺得。可能真正變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變得麻木,是我們變得理所當然,是我們變得不愿意再花心思,是我們甚至覺得不需再花心思。之前之所以美好,恰恰在于可能有變,所以我們萬分小心,我們十分努力,我們辛苦付出,為的就是把可能性變成現實。這種追逐“希望”的過程是很辛苦,卻也是難能可貴的美好,這種美好甚至讓我們忘記了辛苦和可能經歷的痛苦。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說的:“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最好的東西。”在追逐希望的道路上,我愿意付出這份辛苦,以換取心靈更大的滿足感。
在我們職業生涯的選擇中,在我們人少岔路口的選擇中,我們多在“現實”、“欲望”、“前途”中做選擇,卻少有人問自己:“你想清楚了么,這就是你想要的么?”我想我們應該更多的在“愛好”、“歡喜”、“想要”中去平衡。
最后用一句話結束這篇不知所言的文章,既然我們一無所有,又何必畏懼所謂的失敗,最糟糕的也無非是收獲到了一次失敗的經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