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分別是大衛 R. 亨德森和查爾斯 L. 胡珀。
大衛 R. 亨德森,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里根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高級經濟學家。他主編了通俗易懂的經濟學百科全書——《財富經濟學百科全書》。
查爾斯 L. 胡珀,是目標分析咨詢公司的總裁和創始人,也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一名客座研究員。
關于本書
本書不是關于決策的通識理論書,而是介紹了在生活和商業中決策的思路、資源分配、實施執行等實用方法,幫助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在商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核心內容
一、關于做決策的兩個基本知識;
二、兩個做決策時的注意事項;
三、做出高質量決策的思考方法。
一、做決策的兩個基本知識
1. 結果比理由重要
做決策的依據,應該不是理由而是結果。理由再充分,也不一定能作為行動的依據。
依據理由做決策不靠譜的重要原因在于,理由往往是為自己的行動找的合理化借口。我們一般會為自己的行動找理由,并不是有了理由才行動。
2. 將選項換算成價值
對不同的決策進行對比判斷時,可以換算成價值來進行投入與收益的比較。
二、兩個做決策時的注意事項
1. 忘了考慮“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大多數人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往往考慮不全面,忽略了機會成本。在做決策的時候計算機會成本,能幫助我們對決策質量進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斷。
2. 多計算了“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所改變的成本。我們要像經濟學家一樣,不去考慮已經不能改變的沉沒成本,而是面向未來思考,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三、做出高質量決策的思考方法
1. 尋找第三條路
指除了現有選擇之外,主動積極地創造其他更好的選擇方案。
【案例】
作者花幾十塊錢就解決了因酒店枕頭太硬而影響睡眠的問題。
2. 16倍法則
好的決策所帶來的收益,可能是一般的決策的16倍。16倍法則告訴我們必須要從事情的重要方面著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能夠產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收益,是一個好決策的標準。
【案例】
美國地毯租賃公司降低維護成本的方法。
3. 用臨界值法
比較不同選擇方案,可以通過計算臨界值來分析,即假設不同的選擇實現同樣的效果時,各自的代價是多少。
【案例】
美國艾滋病藥物的研制公司,拒絕大型醫藥公司的銷售渠道而選擇自己銷售。
四、做決策的注意事項
決策的制定,一定要誠實有道德。不道德的決策,雖然能獲利,但每做一次就損失一次信任,會導致未來的選擇越來越少。
【案例】
美國默克爾制藥公司給員工的忠告。
金句
1. 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決策的質量。
2. 做決策的依據,不應該是理由而是結果。
3. 行動的理由往往是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找的合理化借口。
4. 做決策時要注意不能忽略了機會成本,也不能總惦記著沉沒成本。
5. 在決策中要根據16倍法則來判斷不同決策的重要性差別,要對影響大的決策花更多的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決策上花一樣的時間。
撰稿、講述:成甲
腦圖: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