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總是陷入焦慮、懊惱和自責?
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都堅持不下來,事情做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找辦法解決,這就像臉上有個痘痘,我們就直接擠破它;
然后來一個擠一個。而不是搞清楚為什么我們會長痘痘。
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先了解我們自己。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從哪些方面了解自己。
1. 我是什么性格特質?
你需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性格,你是關心人還是關心事情,你是性子急還是性子慢?
在李海峰老師的《DISCover》中,他將我們的性格特質用一張圖呈現出來: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并不是像了解自己什么星座一樣給自己貼一個標簽:反正我是XX座,所以我就這樣。
而是在了解自己對待人和事情的風格之后,根據環境和對象有意識的去調整自己。
2. 我的精力夠嗎?
我們要管理的是自己的精力而不是時間。
因為時間不可能被管理,它永遠不多不少,不緊不慢。
而精力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它像一塊存在于我們體內的電池一樣。
早上起來,因為休息好了,你這塊“電池”是滿格電量;做完晨間運動,去讀30分鐘書,寫完晨間筆記,你的精力消耗了25%;
上班一整天,一路折騰回到家,精力只剩20%了。
所以最后這20%的精力“電量”,你要用在哪里呢?是收拾屋子,去聽一場在線分享還是看一場電影?
學會精力管理,是讓我們學會在有限的精力中做最重要的事情。
3. 我的學習力強嗎?
學習的過程,就是將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成信息,最后變成知識的過程。
如何進行信息的收集,如何鍛煉自己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學會將信息內化成我們的知識?
- 我能隨時隨地收集信息嗎?
- 我收集來的信息,我都知道怎么整理,這么分類嗎?
- 這些收集來的信息,我能隨時找到嗎?
- 這些信息,我都轉化吸收了嗎?
學習力的提升不在于來一個7天或者21天的集訓,而是在每天面對爆炸式的信息量時,一次一次去做才會得到改善的。
4. 我自控力如何?
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在后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這種15分鐘后再得到獎勵的心理叫做:“延遲滿足”。
拖延癥和享樂主義的根源就在于不會“延遲滿足”。
我們往往把最重要的事情拖延到最后變成了重要且緊急的,最后為了趕進度敷衍了事,事情沒做好,自己也悔恨不已。
所以,你是“延遲滿足”型,還是“即時滿足”型呢?
《自控力》這本書中對什么是自控力,為什么我們沒有自控力,已經如何修煉自己的自控力提出了很好的觀點和建議,你可以參考。
5. 我的心智模式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心智是你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一輛汽車,你作為消費者看到的是,價格和外形;作為一個發燒友,他看到的是發動機的參數,扭力和性能;作為一個汽車工程師,他看的是外形設計,空氣阻力··· ···
如果你總是用一成不變的心智去看到這個變化的世界,你會變得越來越困惑,甚至會看到憤怒。
為什么,因為你的心智讓你只能看到你能看到的東西。
就像你不具備發燒友的哪些專業知識,你就不能說著這輛車為什么“好”。
再比如為什么現在怎么這么多開始做斜杠青年了?
為什么我還只能每天朝九晚五,我不喜歡我的工作,我可不可以做斜杠青年?
這些問題你用你的舊有心智是不太可能找到答案的。
那我們怎么改變自己的心智呢:
- 改變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比如利用周末去一線城市轉轉,參加一些活動;
- 改變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去認識一些比你厲害的人。怎么認識?如果你做不了大神們的朋友,起碼你可以購買他們服務:比如在行約見,比如在分答提問;
- 嘗試一些做事情的新工具新方法:
一直用office2010的朋友,是不是可以嘗試換成2016版呢?
一直在看紙質書,是不是也體驗一下用kindle看電子書呢?
6. 我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 省錢和掙錢:
同樣1萬塊錢,窮人思維考慮的是如何消費,房租付多少,水電費多少,還剩的怎么省著花,然后等下個月發工資;
富人思維考慮的是,這筆錢出了必須的開銷,其他我怎么用來“錢生錢”。
- 共享和獨占:
窮人思維考慮的是,靠我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比如我有一袋面粉,我可以用來做包子;
富人思維考慮的是,我可以和誰合作,比如我有一臺面粉,我可以聯合奶油商還有油商加上我的面粉,我們組團做一個蛋糕,價值要比單做包子好高出幾十倍的利潤。
- 重質量和貪便宜:
富人思維重質量:一雙NIKE1000一雙,可以穿5年;
窮人思維太便宜:NIKE太貴,買MIKE吧,200一雙,外形差不多結果一年穿壞3雙
- 專注和三心二意:
富人思維會習慣用清單來整理自己頭腦中的事項,然后分出輕重緩急
窮人思維經常手忙腳亂,不知道每天都做了寫什么
-
看到機會還是失敗:
行動派和觀望派:
富人思維:想到就去行動,去嘗試;
窮人思維會想萬一失敗了怎么辦,我準備好怎么辦?
- 務實和務虛:
富人思維會覺得合理進度,穩健成長才是正常的;
窮人思維喜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比如你只看到小六一年就賺錢了,你沒看到我為此準備了10年。
7.小結:
今天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嘗試對自己做了一次了解:
- 我是什么性格特質?
- 我的精力夠嗎?
- 我的學習力強嗎?
- 我自控力如何?
- 我的心智模式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 我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了解自己有很多個角度,當我們用更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和決策越會有清晰的認識。
對自己有了足夠多的認知,我們才會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
你覺得還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了解自己呢?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討論分享。
我是彭小六,希望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