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小號,原創不易
希望各位點贊、關注支持
微信搜索公眾號:【設下一個計】
我們一起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方詞周曲的《青花瓷》傳唱于大江南北,以獨特的中國風意境之美,風靡于世界。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青花瓷便是瓷器的代名詞,代表著中國人純粹、淡泊、通透、富有水墨意味的東方審美。
但你知道嗎?青花瓷,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可是渾身上下充滿異域風情的產物。
一件瓷器的由來? ? ? ? ? ?
????陶器與瓷器
首先我們要先來說一下瓷器是怎么來的。
與瓷器比較相近的是陶器,陶器這個東西門檻比較低。找點粘土、捏個造型、壘個土窯放里面一燒基本就成了。
世界上各大早原始文明,基本都掌握了陶器的制作方法。
古希臘文明是其中佼佼者,不僅造型多樣且裝飾圖案細膩豐富,還發展出來了幾何風格、東方風格、黑繪、紅繪、白繪這5種裝飾風格,藝術價值賊高。
1坯體材料的不同? ? ??
而瓷器和陶器第一個不同在坯體的材料上。燒制陶器的陶土顏色發紅,鐵含量比較高;而燒制瓷器的瓷土卻不一樣,它顏色發白,鐵含量非常低。
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鎮高嶺土,含鐵量只有2%左右。
一般來說粘土中鐵含量越高越容易融化,普通的粘土在1000℃的環境下便開始融化,變成一灘液體。
而
鐵含量低的瓷土卻可以輕易承受1200℃以上的高溫,純度高的瓷土熔點更是在1780℃左右。
另外普通粘土中常見的鈉、鉀、鈣等雜質在瓷土中也幾乎不多見,如此一來,經過如此的高溫洗禮之后,瓷土便實現了由陶到瓷的質變。
2上釉的講究
瓷器與陶器第二個不同是在于釉上,陶器和瓷器都可以上釉。
最簡單的上釉的方式,便是在陶器燒制的時候加入草木灰,草木灰中含有的“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
以此燒制出來的草木灰釉,就好像是給陶瓷表面罩上了一層草綠色的玻璃。
但陶器的釉和瓷器的釉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陶器本身的坯體質感粗糙,且表面布滿孔隙有一定的透水性。
所以陶器上的釉一方面為了防水,另一方面為了遮蓋本身粗糙的質感,陶器上面的釉顏色偏重且厚。
瓷器的坯體細膩、質地堅硬,就需要薄、透、顏色偏淡的釉面,才能顯露出瓷器的質感。
3釉下彩的裝飾??
正因為坯體的細膩和通透的釉面,所以瓷器發展出了不同于陶器的釉下彩的制瓷工藝。
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用彩料在瓷器坯體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層透明釉,入窯后在高溫氣氛中與瓷器一次燒成。
繪制的裝飾圖案被釉覆蓋而下,光滑平整、晶瑩透亮、永不褪色。
釉下彩對坯體和釉的要求都很高,陶器是遠遠不能勝任的,制瓷技術不發展到一定程度,釉下彩也很難實現。
而今天我們講到的青花瓷,正是早期釉下彩瓷器中最著名的代表。
青花瓷的誕生? ? ? ? ? ?
??陶瓷中的白、富、美
上文說到,瓷器的坯體是由含鐵量非常低的瓷土燒制而成,但是鐵這種元素很調皮,它在高溫作用下什么顏色都有可能呈現,就是不會出現白色。
1白瓷的坯體?
既是是含鐵量最低、品質最好的景德鎮高嶺土也燒制不出純白的瓷器,所以還要想辦法再
減少瓷土中鐵元素的含量。
我國漢代的時候便掌握了制瓷技術,但到了唐代工匠們才經過篩選、提純等一系列工序才將瓷土中的鐵含量降低到1%以下,才有了大面積白瓷的問世。
青花瓷的坯體要求純白,釉面則一定要最高限度的透明,如果透明狀態不佳就好比是給潔白的坯體加了一層濾鏡,喪失了效果,也顯示不出釉面下彩繪的美感。
釉料對鐵含量的要求更高,需要把鐵含量降低到0.75%以下,唐代之前主要通過施化妝土的方法來提高白瓷的白度。
看著夠白但釉料不純的情況下還會有淡淡的青色。
唐代以后改進原料才使鐵含量進一步降低燒制出
“如銀類雪”的透明釉面。
純白的坯體,透明的釉面,未免顯得單調,所以古人總想辦法對白瓷來進行點裝飾。
在青花瓷出現之前透明釉白瓷的裝飾方法主要有兩種:
1,是對坯體進行雕刻花紋,避免單調;2,是用黑色顏料進行彩繪,增加內容。
不過雕刻花紋的白瓷,視覺沖擊效果不夠強;普通的黑色顏料色彩的絢爛感不夠,不能表達白瓷的剔透晶瑩。
這時便輪到青花瓷中點睛之筆的出現了。
3點睛之筆:鈷藍?
那一抹攝人心魄的“幽藍神彩“——鈷藍。
鈷藍是是產自波斯的礦物顏料,古稱“蘇麻離青”。用鈷藍作為白瓷的彩繪,為何如此的攝人心魄是有原因的:
1,這時候又要請到我們的老朋友鐵元素出場了,波斯產的鈷藍含鐵含量高其發色穩定,含鐵量高的鈷藍與含鐵量低的坯體與釉面的對比格外明顯。
同時鈷藍中錳含量又非常高,錳含量提高了鈷藍本身佛亮度。青花瓷中的高錳低鐵鈷藍青翠濃艷、帶有錫光,觀感十足。
2,鈷藍具有發散性,在積釉處顏色深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且下凹入胎,淺薄處有暈染感和線條感,已濃一淡,一深一淺,仿佛墨粉五彩的中國水墨畫,具有東方審美。
自此純白的坯體,透明的釉面,再加上那一抹攝人心魄的“幽藍神采”造就了青花瓷的驚才艷艷,但青花瓷最早可并不符合中國人的民族審美,而中國的瓷器又怎那么會用到波斯的顏料了呢?
青花瓷的逆襲? ? ? ? ? ??
???從民族審美到風靡世界?
1唐宋瓷器中的民族審美? ? ?
青花瓷從根上來說屬于白瓷,白瓷從唐朝大面積生產開始一直到宋朝地位一直不算是特別高。
唐朝時,南方的越窯生產青瓷,北方的邢窯生產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不過唐人更喜歡青瓷溫潤如玉的質感,認為“白不如青”,陸龜蒙曾經有詩: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到了宋朝,青瓷和白瓷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
宋代以汝、官、哥、鈞、定為五大名窯,其中以汝窯為最,汝窯繼承了唐代的青瓷體系,以“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天青色瓷器最為著名。
而位于北方,主要燒制白瓷的定窯卻排名最末,面向的也是普通百姓,可即便是如此,定窯的白瓷也并非純白,而是略帶米黃色。
并非因為工平不夠,而是感覺純白不夠含蓄,宋人要追求溫和養眼的效果。
唐人、宋人的瓷器上審美偏向于簡樸,講究的是淡泊,“淡然之極,眾美從之”但是又不喜歡非黑即白的純粹。所以裝飾很少,去繁就簡,追求“溫潤如玉,淡然若君子”的美感。
純粹的白瓷在唐宋人看來一定是過于偏激的,并不符合于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
2元青花中的世界元素
但對于馳騁于大草原,馬背上得天下的元朝蒙古人來說,這一切又都不一樣了,白瓷的純粹則暗合了蒙古人蒼狼白鹿的圖騰信仰,如蔚藍蒼天,意味著純潔良善。
白瓷在蒙古人這里反而成為了座上賓。
而且與唐宋瓷器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瓷器對于元朝的蒙古人來說可是極為重要的外貿物資。
元代的稅收能力非常差,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源自于色目人的貿易。
元代生活在泉州的伊斯蘭教商人,認為瓷器貿易有利可圖,在元朝政府的促成之下,泉州商人將波斯的鈷藍進口到了中國,成為青花瓷產生的直接原因。
不僅如此,中國瓷器工人還被要求以波斯紋樣來進行創作。纏枝蓮紋、蓮花瓣紋、卷草紋、S形紋和回紋等。這些多層次、密集型、不留地的風格,跟波斯地毯中的裝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青花瓷成為妥妥的買方市場的產物。
中國工匠將波斯紋樣加以變化,青充分發揮了中國筆墨的線條美感,抑揚頓挫之間充滿著韻律之美。使繁瑣的波斯紋樣充滿了靈動感。
還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典故、松石山水、飛禽魚蟲也成為青花瓷描繪的對象,讓中國故事隨著青花瓷的波斯人的貿易傳遍了世界。
可以相互佐證的是,就目前為止全世界珍藏元青花最多的國家并非在原產地中國,而是在中東的伊朗和土耳其。
如果你想看元青花藏品,伊朗的德黑蘭博物館和土耳其國家博物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波斯商人還將青花瓷順著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很快便風行于歐洲上流社會。
富含東方韻味的造型和裝飾,以及瓷器獨有的質感和東方美感直接降維打擊了原有的陶器和金銀器具,被稱為“白色的黃金”。
瓷器的發音“china"也用來代之那個神秘古老的東方國度。
在那個軍隊比金子還貴重的年代,波蘭的奧古斯都大帝曾用全副武裝的600名近衛騎兵向波斯商人交換48件中國瓷花瓶。
可以說青花瓷通過我國本土工匠的技術革新和波斯商人的推進,使青花瓷成為我國瓷器大家族中第一個真正走向世界的品類。
青花瓷的絕響? ? ? ? ? ?
?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元代青花瓷走向了世界,在之后的明清兩朝也是穩穩外貿瓷器一哥的地位。
據西方學者統計十七世紀中國瓷器運往歐洲在1600萬件以上,18世紀更是達到了6000萬件到1億件之間。
青花瓷的貿易為中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是時代的功臣。
但作為世界人民都愛的中國青花瓷,走到巔峰的同時,自身也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1青花瓷染料的改變
元代之后,在朱元璋洪武一朝,元代遺留的波斯鈷藍不多,多和本土產的鈷料混合使用,所以部分洪武年燒制的青花瓷,顏色灰藍偏暗水平略有降低。
而后雖然永樂、宣德年間,通過鄭和下西洋重新打通了海上貿易,進口了蘇麻離青(波斯鈷藍),青花瓷工藝水平重新恢復到了元青花的水準。
但進口波斯鈷藍成本確實是太高,加之明清后期的閉關鎖國,之后的青花瓷多采用回青、浙青、平等青、石子青等本土染料代替。
作為替代品的本土染料價格雖然便宜,但總體效果還不錯,各有優劣。
總的來說:
回青:菁幽泛紫,不過單獨使用的顏色則會渾散游離,不聚集。
浙青:發色青翠,但少變化。
平等青:淡雅、明亮,但缺乏層次感。
石子青:則過于灰暗缺乏青花瓷的通透感。
2新型制瓷工藝的發展
明清時期作為釉下彩的青花瓷工藝水平也有了更新,出現了以斗彩、粉彩、琺瑯彩為代表的新型制瓷技術。
簡單說此時的釉下彩技術突破了單一顏色的限制,白瓷的釉下彩,可以燒制多種顏色。可謂精彩紛呈,不過同時人們在青花瓷燒制上花費的 時間和精力也相對減少了。
3歐洲青花瓷與日本青花瓷
的巨大利潤,一直讓歐洲各大王國眼紅,在上千年的時光里面一直打破腦袋想知道中國的瓷器是怎樣燒制出來的。
為此在實驗室進行了各種實驗:貝殼、雞蛋皮甚至骨灰都進行了研究,都沒有進行成功。
終于在康熙時期法國派遣商業間諜經過幾年景德鎮的潛伏工作,才將中國瓷器的制作工藝偷盜而出。
制瓷配方在歐洲公開后,德、英、法、意等國分別運用不同配方制造出自己的瓷器品種,一時在歐洲,制瓷廠遍地開花。
早期歐洲瓷器對于中國還存在著“崇洋媚外”的心思,大量仿造中國的青花瓷,不過隨著歐洲工業化的發展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歐洲瓷器便很快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現如今以梅森瓷器為代表的歐洲瓷器,還是有名奢侈品的代表。青花瓷也算是在異國他鄉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不僅如此,中國青花瓷在亞洲的市場同樣也受到了挑戰。
16世紀末日本通過發動“陶瓷戰爭”從朝鮮擄掠了一批陶工,開始走向制瓷的道路。
1616年,朝鮮陶工李參平為日本燒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因裝飾效果如同藍印花布,故取名「染付」。
但是由于日本青花瓷沒有好的染料,顏色不夠鮮亮。
日本工匠為了克服這種弊端,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坯體也干脆不用純白,調和出了一種米湯色白地,去故意減少坯體與顏料之間的對比度,追求一種朦朧美。
在青花紋飾的繪制上用吹墨法將青料暈染開,使坯體和顏料進一步融合,畫面紋樣上也盡可能做到極簡、寫意、不復雜。
這些雖是青花瓷制作水平稚嫩的無奈之舉,但其其恬淡閑適的優雅情趣,與日本人崇尚的侘寂心境契合,也不失為青花瓷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
與日本的「染付」情況相當,與中國相鄰的朝鮮、越南等國家在明清兩朝,或早或晚得也都掌握了制瓷技術,世界各國也都走 上了自制青花瓷的道路。現如今也不斷有新型制瓷工藝的發明,有工業化的加持,現代瓷器也愈發得精美,但一枝獨秀的中國青花瓷,卻一直是最攝人心魄的那一抹幽藍神彩。
END
新生小號,原創不易
希望各位點贊、關注支持
微信搜索公眾號:【設下一個計】
我們一起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往期精彩:
新生小號,創作不易
希望各位點贊、關注、轉發朋友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