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宣傳語: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是否也曾困惑?
讀那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上那么多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了那么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到底是為什么呢?且看下文......
和“道理”后會無期,與“知識”親密接觸,過好這一生。
真相一:你學到的根本不是知識。
你以為看了《本草綱目》,記住藥的用處就可以給病人開方子嗎?
你以為看著別人開車,學習交通規則,就能開車上路了嗎?
你以為看著別人做飯,看看菜譜,看看原料,就能變成米其林主廚嗎?
你以為知道了“舍得”,生活就能過的沒有糾結嗎?
其實,你知道的只是數據和信息,而這些與你有關嗎?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嗎?
答案多數情況下是無關的,那結果只能是過不好這一生。
38.5。---這是一個數據。
體溫38.5度。---這是信息。
體溫38.5度,屬于發燒,如果對于小孩來說,腋下溫度達到38.5度,已接近高溫,可先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一般可物理降溫1度左右,如反復高溫,持續時間較長,達到39度以上, 需要服用退燒藥,如服用退燒藥3次后,仍發燒,需及時去醫院就診。以上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異常癥狀,如發現嘔吐等狀況,需及時去醫院就診。---這是知識,可以解決體溫異常的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的,不能決策和行動的信息,就不能稱之為“知識”。
- 數據:單純的數據不代表意思。
- 信息:賦予了數據環境。
- 知識:經過實踐證明的,可以用來決策和行動的信息。
每天瀏覽著娛樂新聞、刷著朋友圈“批閱奏章”、葛優躺看著電視劇或娛樂節目,你獲得的只是數據和信息。
如果你從這些信息中,消化融合,突然某一天你遇到了和電視劇或新聞中的情況,你做出了被公認為最適合、最恰當地行為,那這就代表你學到了知識,開始實踐和行動。
然而,到達這一步,盡然也沒有想的那么容易。
而你卻自以為學到了知識,繼續“批閱奏章”,爽在其中。
你認為的“知識”,只不過是“他人”的信息,與你無關。
悲哀的是,你卻以為你胸懷天下,事實上你卻“無能為力”。
真相二:你學到只是你看見的知識。
當你注意一個事物的時候,你往往會錯過其他的事物。
比如,你在路上看見美女,正回頭盯著美女,卻不小心撞了前面的電線桿。(此處應該有一廣告視頻)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不經心視盲”。
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你的大腦自動過濾了其他你不想看到的事物。
而你看見的知識,多數是那些“顯性知識”。而你看不見的信息,為“隱性知識”。
知識從認知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 顯性知識:能夠用語言、文字、肢體等方式表達清楚的知識。
- 隱性知識:雖然知道怎么做,但很難告訴別人或者寫明白、說明白的知識。
佛家中的“悟”,更多的是隱性的知識。
大量的知識存在在隱性知識中,行動中包含很多隱性知識。所以,不行動,還是那個樣。
- 根據某機構調查顯示:
企業中的最大部分知識(比例高達42%)是存在于頭腦中的隱性知識。
- 在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看來,我們行動中蘊含的知識屬于不易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比如一個拉面師傅怎樣才能拉出很細的面條,這些技巧蘊含在他的動作中,但要他說出來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而書本中的知識屬于可用語言清晰表達的顯性知識。他還認為,知識創造的過程,其實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類似于知識的內化,即通過實際的練習來掌握書中的知識,而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則是知識的顯化。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對行動進行細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語言承載的知識,用語言歸納和總結出來。而這些知識一旦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容易被重復使用和遷移到其他應用場景中。
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能力,是知識創新的關鍵。
下圖介紹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
我總結的通過輸入端和輸出端的展示。
真相三:不要讓你學到的知識埋葬在春天里。
學知識為了什么?
不是為了自我標榜滿腹經綸,卻無人賞識。
而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價值,或解決現實問題,或帶來經濟收益,或建立個人品牌,提升自己競爭力。
不以帶來價值的學習知識,都是耍流氓。
不要讓你學到的知識埋葬在春天里,還沒發芽,就已被埋葬。
拿出來用,把知識變成才能,變成智慧。
把知識分享出去,使用起來,創新知識。
你的喜歡和評論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記得點個喜歡再走哦。
雞湯、干貨和朋友你一起分享,別忘了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