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看完了《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的第三章,之前就讀過這本書,但是今天重讀之后,幾乎就是感覺自己好像沒有讀過這本書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其實我自己是知道的的,僅僅只是知道,卻沒有重視,那就是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現在的想法是讀完之后,還要不斷地重新復讀,對自己的行為來不斷的糾正和改進。之前看完之后,也是感覺書里面的很多道理和方法論都說的很對,也很有用。自己之前也嘗試了去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做著做著沒有了下文,我并沒有堅決的實踐書里面的方法。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沒有復讀這本書,漸漸地因為沒有提醒,自己就忘了這回事情。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自己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想要改變,很多時候只是一些念頭,卻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這個時候我們想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很容易受到原來自身慣性的影響,而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現在再次重讀這本書,有了更深的感觸,想要改變自身的慣性就像要克服地心引力一樣,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挺難的。距離上一次讀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了。現在回過頭來看,真的是吃了不小的虧,如果能夠踏踏實實的按照書中的方法來學習,或許現在的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做其它的事情時候也會有更好的辦法和得到更好的結果。反思自己,還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焦慮而不能夠接受現實,自己的意識里總是想著要更快的獲得結果,結果是知道現在的自己也并沒有很好地獲得進步,雖然自己也一直有在學習,但都是比較散亂,不成結構,體系的一些知識和經驗。這樣我感覺自己的大腦會很混亂,在這樣一個社會里面,也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感。
? ? ? ?第三章說的內容是管理,包括估算時間,及時行動,直面困難,關注步驟,并行串行,感知時間,記錄開銷,制定預算,計劃,列表,流程,預演,驗收。
? ? ? ?因為書中的內容比較多,我就說在估算時間方面自己和書里方法的對比。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并沒有考慮過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限,頂多就是在手機上設置一個計時器來計時。而書里面則說了一個法則,我們完成一個任務實際上花的時間往往會比我們預先計劃的時間要長,就算是我們知道了這個法則還是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我們可以簡單的把要做的任務分成兩類:一種是我們熟悉的,之前我們有做過的任務,另一種是我們沒有做過的,陌生的任務。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在做任務時先去區分任務的屬性,看看這個任務時熟悉的還是陌生的。當然如果是我們熟悉的任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任務在執行的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大約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從而比較容易就可以估算出整個任務總共花費了多少時間。當我們在執行陌生的任務的時候,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執行的過程,所以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遇到各種“意外”,但是其實它們根本不是意外,只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個過程造成的。實際上,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這個任務的了都必須會經歷的事情。要想提高估算時間的能力,就要從現在開始養成習慣:任何事情之前想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據此判斷估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反正比一般人想的要長多了”倒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假設。這樣反倒能讓我們提高效率,避免因為預計時間較短,造成安排任務太多,導致后面的任務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