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的故事 根據《晏子春秋》記載,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靈王想要羞辱晏嬰,便在宴會上故意讓人帶著一個盜竊犯來到面前,說這是齊國人。楚王問晏嬰,是否齊國人生來喜歡偷盜。晏嬰回答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客觀環境就是所處的時代和地域等,而不一樣的客觀環境會對人們的行為有不一樣的激勵。古時候的中國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沒人愿意去做商人,因為讀書可以科舉,科舉可以做官,做官地位高,而商人在古代屬于末流,所謂“士農工商”。而現在一二線城市大家都努力工作、甚至去創業,因為大家相信商業,相信錢,有錢就能擁有一定的地位。中國在科技上沒什么創新,而美國創新層出不窮,至少部分是因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在中國基本沒有相關法律保護知識產權,創新的人辛辛苦苦,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人愿意創新了。在一個國企里面,如果員工升遷主要靠關系,而不是能力,那員工基本就會努力搞關系,在酒桌上多喝點酒,給領導示好、送禮什么的。
既然客觀環境如此重要,那么環境的締造者就承擔了很重大的責任,他的一點點改變可能會影響很多人。資治通鑒》卷四六《漢紀三十八》中說: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人民的名義中前漢東省書記趙立春貪污,搞得漢東省貪污成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而環境只要提供一點點激勵機制就會改變環境里面人的決策。
最后,環境的締造者要善用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