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世,天妒英才,人已逝,但電影永存。
最早看《春夏秋冬又一春》就被吸引,當時并不知道金基德的名字,后來看《空房間》《圣殤》《人類的時間》有窒息感,他的電影多關注邊緣底層人,影片場景多是擁擠的、雜亂的,而人物多帶有心理扭曲傾向,他探討的是人性的善與惡,更多的是惡的程度,而同時又有善的代表,讓人依然看到希望。朋友也追尋過金基德的電影,他算是資深觀影者,他說“”他鏡頭下的人性都處于極端化狀態,讓人不適,但真實得令人窒息。”
如同一個人的文章有著獨有的特質,個性,電影也一樣。我一向看電影會大致了解影片的諸如劇情、導演或演員等,以此挑選感興趣的。而《人類的時間》只是對名字好奇,開始以為是紀錄片,結果發現是一部電影,看著看著,覺得和金基德的電影很相似,于是搜了資料,發現竟然驗證了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