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起源于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
社會學習論認為學習的機制有聯想、強化、模仿三種機制。
班杜拉提出觀察學習的概念,認為觀察學習包括四個過程:即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二、社會交換論
社會交換論理論來源于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以及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社會交換論創始人霍曼斯,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規則。
霍曼斯提出五個普遍性命題:即成功命題、刺激命題、價值命題、剝奪-滿足命題、侵犯-贊同命題。
三、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主張在與他人處于互動關系的個體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特別重視與強調事物的意義、符合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符號互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士和米德,其主要觀點:心智、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
1.三者的形成與發展都以使用符號為前提。2.語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心智是社會過程的內化。
3.行為是在行動的過程中自己設計的。
4.個體行為受其自身對情景的定義的影響和制約。
5.在個體與他人面對面的互動中,協商的中心問題是雙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義。
6.自我是社會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
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設:
1. 個體對事物采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他的意義為基礎的。
2. 事物的意義源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
3. 個體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四、精神分析論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
精神分析理論是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特別強調潛意識過程對人的行為有著決定
性作用的理論,也稱為深層心理學。
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是精神病學家,創立了分析心理學,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理論。
3. 新精神分析論
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魯姆、埃里克森等。
如霍妮的 “文化因素論”、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