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的《朗讀者》,里面有一期是采訪演員王學圻,在節目中王學圻聊到自己第一次當導演的時候是在二十年前,是拍楊麗萍的自傳性質的故事《太陽鳥》,當時王學圻是和楊麗萍一起是聯合導演,每次遇到有人介紹說:這是我們的導演,王學圻就覺得臉紅,出汗,不好意思。
這部電影拍了將近一個月就出現資金問題,本來楊麗萍從來不做廣告,可是遇到這種情況,無奈之下就接了廣告。
整個電影拍完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兩個多月就拍完的電影能用到多少剪輯人員?王學圻沒有學過剪輯,就覺得那就剪唄。可是,他就自己開始剪輯,可是剪來剪去,都不滿意,到最后一看,這還真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完的事情,這時候,資金問題又來了,于是,就開始精簡劇組,精簡到最后,只有三個人,一個是王學圻,一個是楊麗萍,還有一個是剪輯員,連剪輯師都沒有錢請。
然后他們三個就開始大張旗鼓地剪,可是越剪越不滿意,電影局的一個專家就建議王學圻找個明白人來剪,但王學圻想:如果我覺得好,你們覺得不好,那就說明我是糊涂的,所以要找個明白人,可是我自己也覺得不好啊,那我就剪到我自己覺得好為止。
每次送審,電影局的人都把影片還給他,對他說:不行。王學圻都虛心接受。他沒有想過要放棄,甚至說這件事我干不了。
剪輯電影的時候更賣命,一本正經地投入到創作當中,滿腦子都是《太陽鳥》。也許,是因為看這個電影看得多了,更了解這個片子講的是什么。最后電影通過了,還拿了大獎。
最后,王學圻總結:有些你認定的東西就要堅持,但是這個堅持不是盲目地堅持,要很清醒、理智地想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我怎么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堅持下去,就會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這就像是寫作,你得知道自己寫作的問題,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每天就寫三四百字,常常感覺沒有話可以寫,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三四百字?就那么點字數肯定是沒有話來寫,所以我的解決辦法就是要不停的看書,然后不停地寫,這樣寫下去才會越來越有話題寫。
還有,我自己覺得我的文章中框架不明,那我就去看看別人文章中的框架是怎么樣的,然后學習,問題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自己想解決,肯定能夠解決掉,如果總放在那里,肯定還是問題。
我寫文章的時候總是感覺很急躁,那我就多花點時間來寫,比如說早上起來早一些,這時候沒有什么緊急事情需要趕緊處理,就可以靜下來好好寫,看著自己早上就能寫那么多字出來,這一天都會過的很安心,而不是,因為起床晚了,一起來就要忙這忙那,一天的時間都是忙忙碌碌,到了晚上快十二點了才想起來:我今天沒有更新文章,然后急急忙忙寫個三四百字算是更新文章了。
自己認定的事就要堅定,不要聽別人講這件事情是怎么樣的糟糕,凡是講糟糕的人,其實他們自己并沒有做過,有的只是心里面覺得不靠譜,因為一個人的經歷畢竟有限,并且人遇到問題很容易就喜歡把這件事情想當然,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還不如自己抓緊時間趕緊付諸于行動來的踏實。越付諸于行動心里就會越踏實,在聽到別人的反對的聲音時候,也會很淡然,而不會急紅白臉地沖上去爭執。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堅持。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里面,孫少平外出務工,每天都竭盡全力,就為了賺回兩塊五毛錢,幫助年邁的老人和供養的妹妹。
他在工地上拼命干活,以此來證明他是一個好小工,事實上,他確實也做到了,他拿的是小工行里最高的工資。
他裝成文盲,因為包工頭并不喜歡上過學的農村青年,總覺得念書人的吃苦精神讓人懷疑。
可是,在辛苦干活一天之后,孫少平常常難以入眠,他的思緒在這個時候反而更活躍了,轉眼一個月過去了,但是讀書的愿望卻變得更加強烈。
孫少平就想到一個辦法,自己一個人住,就沒有人知道自己讀書的事情了。
于是,他就向包工頭說一說,讓包工頭同意自己住在剛蓋起的那一層樓房里。雖然那樓房還在施工,新起的一層沒安門窗,不能生火,但是天氣轉暖,可以湊合,就是冷一些也不要緊。
包工頭同意了,孫少平搬進沒門窗的樓房后,又趁著外出采買東西的時候給自己買回來一些蠟燭。條件都具備了,孫少平就到田曉霞那里借了幾本書回來。當晚就在沒門窗的房子里借著蠟燭的光讀起書來,孫少平看的是一本艾特瑪托夫寫的《白輪船》,一開始他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被父母拋棄的小男孩的憂傷童年,善良屢遭厄運的莫蒙爺爺,兇殘丑惡又冥頑不化的阿洛斯古爾......這一切都讓他的心顫抖著。
自己想要去做什么就勇敢去做,自己想要堅持什么就勇敢去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