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信發布了新功能:朋友圈可以僅一個月可見了。
許多人紛紛歡呼:馬上改!
三天太短,半年又太長,一個月似乎是個很好的時間點,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同時,又不會暴露過多個人生活。
遇見過一個朋友,剛加她時,朋友圈是“三天可見”,加完好友后馬上改成了所有,以便我去看,第二天又變成了“三天”朋友圈。
那種感覺很溫暖,明白自己被人信任,擁有知曉過去的權利。所以后來我也有了給重要的人打開朋友圈的習慣,希望被人更好地了解。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好友里有兩三個名字一樣,頭像又經常換的朋友,不依靠聊天記錄或朋友圈根本分不出誰是誰。
一個月朋友圈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可以給不熟悉的朋友一部分了解自己的空間。在這個人人都有點“社交恐懼”的時代,緩解一部分因朋友圈而起的焦慮。
“朋友圈”里發的不一定是給朋友看的,就好像“微信好友”里不一定都是朋友。
現代人的社交越來越簡單,幾秒鐘就可以加上好友,幾分鐘就可以看完對方的朋友圈,但是,維持一段好的社交關系卻很難。
不只需要朋友圈點贊,幫忙投票,能夠付出感情,坦誠相待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聽一個創業大佬做演講,他說:如何知道自己的社交質量?在朋友圈發一條“我失戀了”,看有多少人能出來陪你喝酒。能陪你喝酒的人占的比例越多,社交質量就越高。
雖然我的朋友圈里有3000多好友,但我想能做到的恐怕不超過3個。
這就是很多人想要關閉朋友圈的原因:朋友太多,但知心的朋友太少,不想展示自己的全部生活,也不希望被人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就僅僅打開一個月的朋友圈,讓大家都停留在表面朋友上好了,不用期待有人會在孤單的時候陪自己喝酒,這樣也無需付出感情,獲得不確定的社交結果。
如果說“三天可見”是大家對自己社交的保護,那“一個月可見”更是社交焦慮的體現:既不想給人看,又不敢不給人看,有時還希望別人來看。
也有人表示,無論微信怎樣改,自己一直會“三天可見”,甚至不發朋友圈。
這樣有一種安全感,不用擔心以往幼稚的言行被不熟悉的人發現,也使得別人沒法通過簡單的翻閱便給自己下定義。
其實我也是朋友圈多變的人。
開心的時候,永久;不開心的時候,三天。
特別不開心的時候,還會對部分好友關閉朋友圈,不想影響到某些人,也不想給自己帶來麻煩。
有人說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是自私的。
有人說不發朋友圈才是最高級的生活。
有人說讓你看朋友圈的人才愛你。
……
這樣的話語太多,也過于片面,難道一個人的價值就是靠朋友圈的多少來評判的嗎?說實話,我最好的朋友,連微信都沒有加,因為知道她不常用,但我相信無論發生什么事,她一定會第一個站出來保護我,陪我一起渡過難關。
朋友圈是記錄自己生活的地方,只要自己開心,怎樣安排都好,無需被他人的眼光左右。
而且更真實的事是:
不關心你的人,根本不會看你的朋友圈,無論幾天可見。
你會換上“僅一個月可見”的朋友圈嗎?你的朋友圈又是幾天可見的呢?
希望不管是選擇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還是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可以被人尊重。
分享自己的生活是意愿,不分享也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
沒有人能被幾條朋友圈就簡單概括,真正的朋友更加不會因為你的朋友圈而對你下定義。
挑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吧。放下手機,不用管那些沒用的消息,專注于享受現實的生活,你會發現,日子一樣很美好。即使朋友圈換上一個月可見,該在你身旁的人,從來不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