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哪些人才是幸福的人?
我認為是那些努力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在面對不舒服和害怕情緒的時候,敢于繼續跳出舒適圈,堅持追求那些有挑戰感的目標,直到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這可以包括愛情,事業,人生等各種目標。
對目前的我來說,就是寫作。
持續地不斷寫作,能堅持就是一種勝利,不管有沒有人點贊。
寫作是為了記錄生活,以手寫心,通過文字的形式,把你所關注的所思所見,呈現出來。
這也是一種練習,每天都是一種新鮮的體驗。我們不用害怕寫的不好,唯一要克服的是能否持續寫作。
葉圣陶曾說:“多思索,多觀察,必將有所見;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心將漸能駕馭文字。二者會合起來,寫出的東西縱不是名作,也決不會一無足觀了。”
通過一年,兩年,這樣堅持下去,回首來看,會感恩自己當初堅持寫作的決定和行為。寫出來的文字,日后看來,不管好壞,都是時間的沉淀與自己的心路歷程。
“滴水石穿”,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精準努力。不問結果,只關注過程,那份專注與刻苦,在我們持續的過程里,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將收獲踏實與滿足,并時刻滋養我們的心靈。至于結果,如果是好的,那都是意外之喜。
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人半途轉行寫作。他們因為寫作而被我們所熟知和紀念。
比如我們都熟知的魯迅,在見證了國人的麻木后,棄醫從文,他意識到學醫只能拯救國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他們的心靈。魯迅先生用一只筆,喚醒了無數沉睡的中國人,帶給我們深刻的心靈洗禮。魯迅先生,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吶喊》、《彷徨》、《朝花夕拾》一直是中小學生必備的課外讀物。
還有毒舌叔叔毛姆,英國偉大的劇作家,小說家。他的《月亮和六便士》一直居于暢銷書前列。他原來的職業也是醫生,獲得過外科醫師資格。大概很少人知道,他原來也是一個醫生。毛姆一生創作了無數的小說和劇作。他的《人性的枷鎖》這本書,同事看了后跟我討論過好幾次。毛姆也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還被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號,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
最后舉一個例子,那就是還活躍在我們視野中的當代作家余華,巧的是他也是棄醫從文,原先的職業是一位牙醫。很榮幸,他是我們杭州人,現就職于杭州文聯。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他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所以您看出來了,如果不是寫作的話,這些人不可能有這樣的知名度和榮譽,或許就埋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了。如果他們從事原來的職業,我們不會知道他們,也不知道他們能夠創作出這么多優秀的作品。更不可能獲得這么多的榮譽,被人尊敬。在這背后肯定離不開他們對寫作日復一日的努力與堅持。
所以如果想要挑戰一門技藝磨練自己的話,就選寫作吧,它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多的幾乎沒有缺點。現在互聯網發達,自媒體盛行,寫作是我們不能拒絕的誘惑。
快來一起寫吧,從每天寫五百字開始。先堅持三個月,半年,然后再來回顧下自己的生活,有了什么變化。相信我,那是一種隱秘的歡喜。
第11期,第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