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總是環繞著個體對分離與失去的恐懼的,更像是人的行為背后看不見的推手。
一個人害怕喪失對系統的歸屬感,就像白鹿原中被家族除名的黑娃,這是一種作用于良知層面的懲罰,這種不讓入宗祠的懲罰措施的作用,在意識層面是解釋不通的,黑娃最終發生的轉變在表面上看不出和這有任何聯系,然而黑娃的轉變卻徹徹底底的發生了,浪子回頭。
這就是我想說的系統動力,完全不合意識層面的邏輯,但是會有系統層面的章法,而誰在我家這本書,講的就是那些最終會發生但是完全看不出聯系和原因的事件:為什么一個家庭就是離異了?為什么一個身體就是出了某種狀況?為什么一種情緒揮之不去?為什么那家的孩子運氣就是出奇的好……這世界早設計好,用榮格的話來說,就是:
只有當我們把潛意識的東西意識化,否則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它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我們把那稱為命運!
棋手,我沒看懂,而紅線的隱喻,好美。粗線是我們一些堅固的保險的價值體系,細線是我們不熟悉的另一套,或者可以理解為放空,沒有價值體系,放下善惡,完全靠內心的聲音走下去,而這里的細線,海靈格說的放下良知,沒有良知,我恰恰覺得這細線就是王陽明“致良知”中的良知,無善無惡,本已具足。
什么時候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呢:
我們要在深深的寧靜中去感受它,遠離急躁。不要自己貿然前行。我們會感受到被它輕輕地牽引。直到過了很長時間之后,我們會在遠處看到從迷宮出去的道路如同一道光芒。借助光,我們幾乎到達目的地。
家族良知部分,每個字都寫的那么明白,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就是這樣,我只能證明,毫無夸張。
尤其這一句:
因此如果在一個家族中存在自殘的行為,或者一個行動者在追求看起來更高尚的目標時表現出對自己的衰弱和失敗置之不理,那么大多數情況下這個人是一個序位在后的人,他通過自己的衰弱和失敗來安慰某位序位在前的人,向他表示尊敬。這樣的結果是,僭越的力量最終變得軟弱無力,僭越的權利最終變得不正當,僭越的命運最終成為悲劇。
這段,我聯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是覺得自己比媽媽要能耐得多,為人處事也好工作能力也罷,我都會覺得媽媽怎樣的不如我,直到隨著我智慧的增長,有一天猛然發現,真的是猛然一下子如同夢醒過來,我發現我媽太厲害了,我和她相比簡直是小丑,就從那時候起,我的運氣也猛然間好起來。這個猛然是需要機緣的,不是看多少書聽多少道理就能醒過來,就像心里的一個“竅”,不到時候是一直塞住的狀態,一定到時候才打開,以保證我走遍該走的彎路,一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