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改變
從對小說里的感情態(tài)度的評價,對生活中某個活動比如啪啪啪,到看視頻的口味,一切都在變化,甚至說不上是好是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標準,自己給自己定下的價值觀感情觀,因為不想把我的觀念強加給你,所以就失去了評價的興趣。
腦子里的信息繁復雜亂,永遠是蜘蛛網,縱橫交錯。一句話說完就想轉另一個話題,非常任性。我覺得這不能怪我,肯定怪的是這個信息社會哈哈,太多的信息流入,篩選的功能還沒有跟上。說這句話的同時,無數(shù)個有關“錯的是這個社會”的例子在腦子里爆開,大部分是中二小說,最清晰的是《東京食尸鬼》第一季最后一集的劇情——因為男主變了之后太帥了就忍不住下了這集,最近才又復習了一便,所以很清晰。
我覺得我變了,是因為我不再那么專注了。專注,一個非常非常嚴肅的話題。所有的雞湯文或者那種‘你不夠努力’之類的勵志文章,其實都提到的‘專注’。專注一個目標,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去完成去追求,似乎你就能得到什么有意義的結果。但是我,變成了個愛逃避的慣犯。小時候永遠不會去想下一件事要做什么,不會思考選擇,一切都好像被安排好,總有事情干的。也不會去想事情有沒有意義,因為生活本就如此。初中開始接觸電腦,開始很專注地看耽美小說(也不知道怎么迷上的)和日本動漫,基本沒有社交活動,很專注地看,偶爾還會寫一段一段的腦補的梗。經常熬夜,學習的專注力下降了好多。上了高中,有好有壞。在學校,除了學習什么也不能干,所以很專注,晚上睡覺前能清晰回憶自己一天干了什么第二天要干什么。但是從星期五下午放學到周日晚自修之前,完全不會看書,完全沉浸在網絡世界。所以學習只是中等。等到出國,放飛自我的世界就更多了,因為多了很多自我選擇的機會。大量的時間就這樣被用于娛樂,或者自我懺悔,或者無意義的糾結,等等。學會了逃避。這個壞習慣的來源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小學第一份假期作業(yè)老師不改因此養(yǎng)成不理假期作業(y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初中第一次逃了補習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中的周末完全逃避學習的原因,總之,level of escape在慢慢上升,人也越來越糾結。喜歡沉浸于娛樂的放松。變得懶惰。
可是每當熬夜到十二點,躺在黑暗里,就不禁想問自己這一天都干了什么,會想要改變。第二天起來,也許又是走了討厭的老路。既然討厭,為什么不走新的路?
因為恐懼。
恐懼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因為沒有指定的目標。可能是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恐懼,可能是由于未知狀況的恐懼,可能是由于安全考慮的恐懼,可能是對于困難的恐懼。
越恐懼越不面對,就越逃避,然后因為逃避了太多,后悔了太多,就更加恐懼。惡性循環(huán)。
相信這世上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因果報應。如果自己不努力,遲早有一天會失敗的恐懼。
其實是花費了太多時間糾結,而不去做。
做一件事,少一件事,少一點心虛,多一點信心面對。
簡單的道理都懂,關鍵在于執(zhí)行和逼迫。廢話說得再多,都不如一個做。
錯事已經干了,過去就是過去。
不過就算去做,也有多種選擇:看哪本書?看知乎?……
年輕人總喜歡為難自己,想的太多。
不過還是很想要糾結。希望把糾結都扔到夢里。
以上就是腦子總在勸自己的過程,說出來好多了,少一些信息。
改變,取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