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柔克 原創
緣起
在北大讀研時,一位外國朋友與我們一起讀《宗門武庫》。讀書間歇,我們問她為何來中國?她說因為讀了李白、寒山以及其他中國典籍,中國文化深深感動了她。
“來了之后呢?”我們問。
“在今天中國人的身上,我根本找不到曾經了解的中國文化的影子。”她很失望地說。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當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于是我問:“在現代中國人的生活里,真是沒有一丁點中國文化的影子嗎?”
“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漢字。漢字,你們還寫著漢字!”
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加上其他種種因緣,就形成了我的“漢字情結”。在俱舍講述漢字課,也算是促使自己系統地學習一番,對此情結作出的一種交代吧。
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是我們學習漢字必須知道的。
字體:甲金篆隸
漢字的書體很多,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俱舍漢字課的字體只是選了甲、金、篆、隸四種字形,這是為什么呢?
漢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要了解它的本義,字形就很重要。時代越靠前的字體,其象形的意味越明顯,越能看出最初要表達的意思。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保留了象形特征的古文字字形。我們今天通用的,越來越符號化的字形,則是發端于隸書。
漢字形體演變的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近代文字階段。
在文字學上,將漢字字體的發展演變分為兩大階段:
古文字階段(起自商代終于秦代),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古文、小篆。
近代文字階段,或稱隸楷階段(起自漢代至今),包括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以先后排序,各時代的代表書體是:
- 商代:甲骨文。
- 西周:金文。
- 戰國:分兩大系統,西方周秦文字系統,統稱“籀文”或大篆;東方六國文字系統,稱為六國古文或簡稱“古文”。
- 秦代:小篆
- 漢代:隸書
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
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都屬于近代文字,我們僅以隸書為代表。因為隸書是古今文字字形的分水嶺,隸書對于篆書字形的改造文字學上稱為“隸變”。它使漢字喪失了大量的象形信息,從而向越來越符號化的趨勢演進。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今天性格里的因素是怎么來的,就要追尋他的身世。學習漢字也是這樣,要了解一個字是怎么來的,有哪些用法,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追本溯源,漢字的源流分析,重在大家所不熟悉的“源”。源遠流長,弄清楚源頭,才能提綱挈領,掌握打開漢字之門的鑰匙。
因此我們分析甲、金、篆、隸,古文字就占了四分之三的比例。
漢字學經典:《說文解字》##
碰上不懂的字怎么辦?查字典。從《新華字典》到《漢語大字典》,現代人選擇很多,工具書唾手可得。那么,中國最早的字典產生于何時?叫什么名字?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它奠定了后世各種字典編寫體例的基本框架。在許慎寫出《說文解字》之前,中國人的生活中還不曾出現過字典這一類性質的書籍。古時候所謂的“字書”,只是兒童識字的課本,如著名的《史籀篇》、《凡將篇》、《急就篇》等等。這些字書與后來的《千字文》一樣,多采取典籍經傳里的常用字,組成押韻的短句,以方便兒童記憶。
準確地說,《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具備系統的文字學著作,而不僅僅是字典。它與之前的字書不同的特色在于:
以“六書”為理論基礎,逐一系統地分析了許慎當時所能收錄到的9353個小篆的字形,揭示了漢字形體結構的規律。如:“從××”,會意字(天);“從 ×,× 聲”,形聲字(地);“象 ××”,指事字(玄);“從 ×,× 亦聲”,會意兼形聲字(黃);“象形”,象形字(日)。六書理論雖然不是許慎首創,但六書的最后形成與系統運用則應歸功于許慎。許慎由此建立了一套文字學分析術語,為后世的文字學家們所繼承。
《說文》闡釋漢字的原則堅持了漢字三要素,形、音、義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統一。如:“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對于每個漢字,都是先解釋它的本義,然后分析字形,最后以反切標注讀音。以這種方式,許慎建立了漢字完整的形音義系統。
俱舍漢字課不標讀音,因為反切注音法今人已不熟悉;古今音不同,用今天的音反切出來也不一定正確;《千字文》里絕大多數是常用字,少數不常見的字我們會順帶提一下讀音。
- 首創部首分類法,按照小篆字形與其偏旁構造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各個部首之間,根據形體相關或相近進行次序排列,這是“據形系聯”;同一個部首里的字,根據字義的先后淵源,先列早期的獨體字,后列派生的合體字,這是“以義相貫”。現在的字典,幾乎每一本之前都有部首查字法,就是源于《說文》的方法。
總之,《說文解字》奠定了漢字學的基礎。想要系統地學習古代漢語與研究古文字,首先要精讀的經典就是《說文解字》。在古文字方面,雖然現代考古學發掘出大量的甲骨文與金文,但是它們散處在大量的材料中,不成系統。文字學家們對于甲骨文與金文的釋讀,最初也是依據《說文》的小篆字形與六書原理去推究的。
小篆是最后成形,集大成的古文字系統,也是通往甲骨文與金文的橋梁。系統地學習小篆,除了《說文解字》,別無他途。
俱舍漢字課對于字義的講解,根本原則是極力避免臆說。《說文解字》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是我們據以講解的基礎,這之外再參考現代學者在文字學與考古學上發現的新材料與新成果。
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只能閱讀經典。要閱讀經典,沒有漢字的知識,是不可能的事。古人說“讀經從識字開始”,這個“經”主要指儒家經典。現在,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說法,“識字才能讀經”。這里的“經”,可以泛指眾所公認的所有中國文化經典。
雖然許多經典已經有了現代人的注譯解說版本,但別人的解說只是拐杖,想要深入經典里的世界,最終仍然要自己去讀。更不用說,在商業氣息濃郁的當代社會里,對經典的解說品質參差不齊,龍蛇混雜、泥沙俱下。許多人花了多年的精力與時間,讀了大量二手的資料,二流、三流、甚至末流的著述。讀得越多,越是無所適從,不但不得其門而入,反而將自己的腦子攪成了一鍋粥。
其實直接從學習漢字與古漢語入手,不必走這么多彎路,也不至浪費這么多時間。學習貴在有一個正確的起點,先難而后獲。起手正,剛開始雖覺難些,投入的每一點時間都有真實的收獲。積累到一定時候,觸類旁通,后面的路反覺輕省。
涓流滴到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一點點個人的體會,與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