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一個吊詭的時代。一方面,大家埋頭在手機上關注自己的世界,一方面“社交”又成為“風口”和“顯學”。真實的人用賬號登錄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被捕捉到停留時間和其他活動痕跡,人們就宣告這是一個世界中的活人。眾多這樣的行為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人類似乎正在發生連接。
?今天我們手中所使用的各種社交類App,無不是努力激發個人的眼目和情欲,以此來操縱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們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社交”,同時,人們倍感孤單、沮喪、空虛。我們在大都市里摩肩接踵,在手機上天涯咫尺,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人和人之間最近的距離是什么?
人類之區別于動物,在于人能用有節奏的音節表達意義,人類還可以用文字把它記錄、分享、傳播、承繼。
兩行文字之間的距離叫做“行距”。
它是一個故事的兩個細節;一首詩歌的兩個意象;兩個人的一次對話。
這是人與人之間最近的距離。
行距文化致力于人們之間互相發現、互相造就,因此創造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連接。
“行距”并非互聯網的意識形態反對者。事實上,行距文化從互聯網寫作社區簡書APP的版權中心蛻變而來。
我們相信,作為工具,互聯網提升了人們連接的效率,創造了更多人類表達自我的空間和可能性。然而,是人類使用互聯網,而非被互聯網奴役。
我們愿意并堅信在互聯網寫作社區里,能夠誕生最優秀的華語原創作者。今天我們不該再將他們的作品膚淺地冠以“網絡文學“或是”爆款“。
他們的創作將包括最優秀的現實題材小說,描述城市、愛情、奮斗與苦難。
他們是一群為孩子們寫作的父親、母親。孩童教育需要優秀的歷史、哲學和小說,“行距“相信這些會出自他們之手。
他們也是工作和生活現場的親歷者,年輕人成長最需要的不是關于成功的空洞應許,而是有人拍著你的肩頭說,不要緊,我也經歷過。
現實題材小說、通識教育和個人成長類優秀作品是“行距“的三個努力方向。這不是我們自說自話,而是有人正在寫作,人們需要這樣的作品。
我們致力于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人和之間最近的距離是“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