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吃喝不愁的時代,有時候吃飯就如同完任務,以前吃飯的那種饑餓感與期待不復存在。以前愁吃什么是因為缸里沒米,現在愁吃什么是因為能吃的太多,一時半會拿不定主意。不同時期,各有各的愁。
而今天的早餐就不一樣。起床后,二寶洗漱完畢,吵吵著要做早餐,本以為只是吵吵而已,誰曾想他說的是真的。而且說干就干。
做早餐。看他認真的樣子著實可愛。洗完手就急匆匆來到廚房。電餅鐺已到位,雞蛋到位。開做,先給電餅鐺刷油,然后,煎雞蛋、撒調料,翻雞蛋,一氣呵成。熱饃饃,加雞蛋不在話下。夾饃饃,分發早餐人人有份。
品早餐。按照孩子的分配,每人一份,全家4口人,都吃到了同等分量的早餐。看一看,色澤均勻,煎蛋黃黃的,著色勻稱;聞一聞,味道不錯,香噴噴的;咬一口,酥脆可口,麻辣調料助力口感十足,調料恰到好處。
議早餐。大家吃著美味道早餐,分別對二寶的手藝贊不絕口,二寶成就感爆棚,這也是理所當然。一個小孩子,第一次嘗試就很成功,也是難能可貴,應該以贊美、鼓勵加肯定。
想早餐。看似平常的一份早餐,給人以觸動,首先是感嘆孩子的動手能力。他學著媽媽平時做的樣子,程序不亂,雖然是第一次,但動作還算嫻熟,有模有樣。其次是孩子善于觀察的能力。之所以能一次成功,是因為以前的細心觀察,雖未動手,但程序、方法已經存在與孩子的記憶中。第三是善于放手。孩子不是山都不行,而是缺乏實踐的機會。如果成年人足夠的相信,敢于給孩子時間段機會,孩子定會給我們一個驚喜,二寶做到了,我們也看到了。第四是合作的力量。在二寶做早餐的過程中,大寶全程配合,偶爾打下手,以商量的口吻指導,是整個流程得心應手,順理成章。
思早餐。吃著爽口的早餐,我也在想,我們口中的教育,難道只是說教嗎?顯然不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做起來,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剛開始有障礙很正常,如何讓障礙成為孩子學習的契機,而不是讓孩子感受到打擊與無助,大寶的做法值得肯定,語言隨和有親和力、指導介入恰當好處,既做到了協助又不喧賓奪主。這就是最好的教育,媽媽日常給做出樣子,讓孩子學有榜樣;姐姐協助把我分寸,只做托舉,絕不打擊;二寶操作,在實踐中鞏固了平時習得的技能,讓理想變成了現實。恰當的贊美,給孩子勇氣和力量。看著一家人津津有味的吃著自己做的早餐,聽著大家發自內心的贊美,二寶的成就感爆棚,他體驗到了為家人做早餐的快樂,自然很開心,順口還說,明天還要做,而且要做3個雞蛋。
看似普通的一頓早餐,信息量太大,足夠慢慢反思,慢慢實踐,二寶需要實踐,作為成年人也需要實踐,在彼此實踐的過程中找到交往的契機;在彼此托舉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早餐不光暖胃,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