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雖然嘴上說要保持耐心,但身體卻誠實地游走在即時滿足的邊緣。總之,他們希望只讀了幾本書就能博學多識,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少吃幾口飯就能變瘦,讀完一篇干貨文章就能立即改變。
2.分心走神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覺得當下太無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適的事情。因為身體受困于現實,只好讓思想天馬行空。
3.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
4.一個人剛好感到有些累時,說明他正好處在精力舒適區邊緣,此時主動休息、及時回血,就能使精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那些靠意志力強撐又不夠專注的人,其實已經將自己置身于精力的困難區,所以他們體驗到的多是痛苦而非愉悅。
5.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天性的,讓你覺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結果,而一開始你認為難受和困難的事才能讓你真正產生收獲。
6.只要開始學習或工作,就盡量保持極度專注的狀態,哪怕保持專注的時間很短也是有意義的;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因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動停下來調整片刻。
7.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
8.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己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9.讓理智腦變強大并不意味著要抹殺本能腦和情緒腦。換一個角度看,也沒有必要抹殺,因為本能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情緒腦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10.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11.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里變得難以解決。
12.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模糊讓人心生迷茫和恐懼,而迷茫和恐懼又使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