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抽空去看了《美女與野獸》,想起上一部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還是《愛樂之城》,都是充滿話題的電影,兩廂對比,再想到自己身上的境遇,實在有些五味雜陳。
其實看這部影片之前有看一篇推文,說艾瑪五年來演技不變,模式化表演諸如此類的批評,很是影響觀影感受,全程在注意艾瑪的表情,唉,如果不看那篇推文的話,應該就只顧著舔顏了吧。說到顏值,俊俏的大表哥只露了那么幾分鐘臉,著實有些吃虧。
回來以后在空間看到一張圖片,上面寫著,個只電影告訴阿拉,只要儂有米有房子,女人根本伐在乎儂,到底是人還是猔牲。開始只是覺得上海方言讀出來很搞笑,再想想,變成野獸的王子仍然富有,錦衣華服,甚至還有一群無所不能的仆人,制造各種絢麗魔幻的場景,恰恰滿足了每個女人的公主夢。
但是不是這樣的,艾瑪主演的貝兒,帶著她的標簽,這里的貝兒不為眼前的物質所動,只愛讀書。所以當她在野獸身邊念著莎士比亞的詩句,而野獸接住她的話時,貝兒驚訝不已,甚至刮目相看。之后兩人的相處里,也多是一同讀書的畫面,可以說野獸用他巨大的藏書室征服了貝兒。
雖然不得不吐槽,一方面是鄉下小村莊藏書匱乏,另一方面,即使是貝兒,說到最愛的作品,也只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與電影主題頗為契合,教野獸如何去愛,但還是帶著小女生對生生死死蕩氣回腸的愛情的向往,讓人不由一笑。
電影中還有一個令人發笑的小插曲,酒館里來福帶著眾人盛情贊揚加斯頓,最后卻不知道加斯頓這個名字怎么拼寫,極為尷尬地收尾。幸而酒館里的大家都是文盲,所以大家也就一帶而過,給銀幕前的觀眾制造了可憐的笑料。也難怪貝兒想到加斯頓太太,只會鄙棄地說做夢了。而加斯頓這個文盲,自負自大,最后演變為用心險惡,不過是活在眾人制造的假象下的可憐蟲。
電影散場后,我回想著情節,美女與野獸之間產生情愫的條件大概是兩個,家庭或者說父母童年,共同分享這些經歷后距離便大大拉近,第二是共同愛好,或者說話題,而不是雞同鴨講,相顧無言,徒惹厭煩而不自知。這兩點在現代男女之間的相處似乎也是極為應驗的。
都說這是個看臉的社會,但顏值只是第一道坎,入門條件,你的顏值決定了我愿不愿意探究你的內心。很多人說,只要那個人對你好就對了,我是極不贊成這種說法的,如果心靈不夠契合,再多的好,都只是負擔,而真正的靈魂知音,無關顏值。當然,為了生活下去,一定的財富是必要的,考慮到這一定的財富,我還可以少吃一點。
最近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一直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期然這部電影印證了我的想法。王子的童年缺失了母愛,在嚴厲冷酷的父親的影響下,脾氣暴躁,自私刻薄不知道如何去愛。貝兒雖然也從小沒有媽媽,但溫柔睿智的爸爸給了她全世界。所以當野獸帶她到巴黎找到媽媽的痕跡,并且放走貝兒回到爸爸身邊,這一刻,他學會了愛,也認識到對貝兒的愛。這其中曲曲折折,家庭的影響不可小覷。
看電影的時候有幾個鏡頭,野獸悲傷地看著玻璃瓶中脆弱的玫瑰,神情哀傷又落寞,我卻不知為何想起一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實在前后搭不著邊,不過,想必王子的內心也是柔軟的吧,只是太長沒有人走進來,漸漸荒蕪了,此時貝兒不經意闖入,種下一片玫瑰。
影片結束后和《愛樂之城》私下對比,不想說演技音樂其他的東西,只看結局的話,說我杞人憂天也好,悲觀主義也罷,王子與灰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橋段并不能勾起我可憐的貧乏的少女心,反而男女主各自實現夢想,身邊有伴,天涯相安的結局更讓我覺得美好。
總之又一部好萊塢式的爆米花電影,少女心低于臨界值的時候可以用來急救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