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一
某種意義上說,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職業。當你滿心歡喜決定去好好做的時候,會發現操作起來真的好難。
孩子哭鬧了,你不明所以,莫名發火。看到孩子親自做一件事情太困難,干脆幫孩子做完了事。孩子太小,就應該什么都聽大人的。你一個勁兒地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可他還是沒有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
這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為什么你的孩子總是沒有別家孩子懂事?憑什么我付出那么多,熬夜陪伴、早起備餐、花錢不眨眼,卻仍然養不出高情商的孩子?
有疑惑的寶媽們,事情為什么沒有如你所愿,看看以下幾點你真正做到了嗎?
1.尊重
尊重,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是必須要從小就培養的一種素養。它旨在培養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尤其是女孩,一定要懂得自重,這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至關重要。
孩子再小,也應該有他的尊嚴。試想,一個從不尊重孩子的寶媽,對自己的寶寶任性妄為,不按照自己要求行動就去盲目干涉,做錯事就不管不問直接打罵,那自己的寶寶還是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小人兒?
很多家長也許會說,我并沒有打罵,只是特別愛為孩子考慮,我是為孩子好。
親愛的寶媽們,請以后不要再說“我是為孩子好”這樣看似偉大的話語了。是你自己正在慢慢吞噬孩子應該有的尊嚴。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他自己發展的特點,三歲之前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比較多。但孩子三歲之后,有了自己的主動思考意識,他們也變得“成熟獨立”起來。對于孩子的想法與行動,你應該給予更多的尊重給他們,如果這種想法與做法不違背最基本的人性道德。
當然,上面所提到的主動思考意識,依每個孩子身心成長的現實條件所決定。此外,女孩比男孩發育得要快。
2.舍得放手
為什么這里我不使用“懂得放手”,而使用了“舍得放手”。對于愛為孩子包辦一切的中國家長而言,“舍得”比“懂得”更難做到。
很多寶媽也懂得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更明白獨立對孩子的發展多么重要。可關鍵問題是,她們就是撒不開手,舍不得放開為孩子亂操心的毛病。
如果你在這方面很難付諸實踐,不妨試試以下的小方法。
第一,克服心理障礙,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別人難,改變自己相對容易。也許有寶媽會說,改變自己更難啊。可是,你改變你的孩子試試,之前你不也是各種嘗試想改變孩子,但都沒能如你所愿嗎?所以說,在小小的孩子面前,要放下“家長就是權威”的包袱,克服自己是家長的心理障礙,試著和孩子交朋友,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的要成熟獨立。
第二,試著站在孩子身后,而不是旁邊。我說的這一點比較形象,就是讓你自己先適度改變一下自己,不要對孩子總是一百個不放心。你要知道,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堅強能干。無論什么樣的事情,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你要試著退后一步,站在孩子后面觀察他所做的一切。不要任何事情都要陪在孩子身邊,即便孩子小時候這幾年你能做到,你保證一輩子都陪在他身邊嗎?
3.平等
平等,是不得不提的一點。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總是忽略和孩子之間的一種平等。孩子再小,也是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再小,他們也會有自己各個階段的思想。
寶媽們依舊可以參考上面所說的兩種小方法逐漸改掉自己“試圖控制”孩子的習慣。也就是說,首先改變自己的認知錯誤,再就是身體力行,學著與孩子平等對話與共處。
4.傾聽
一個人懂得傾聽,就會讓說話者感覺到一種尊重,這也是交談順利進行下去的保障。
在第一點我就講到了尊重,即便是孩子,他們也應該得到這個世界對他們最基本的尊重。而傾聽正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當孩子想和你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試著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傾聽他稚嫩的語言,用心去回應他的想法或考慮。最終,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睛會閃爍出喜悅的光芒。久而久之,孩子不自信都難。
5.身體接觸
我所說的身體接觸,是指經常和孩子親臉,擁抱。為什么中國的孩子靦腆的多,而外國的同齡孩子在交際方面卻顯得如魚得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在最初的幾年,與父母之間的親密接觸太少。
中國的父母總是傳統的,讓兩個大人在孩子面前秀恩愛總顯得那么蹩腳。在孩子小時候,一定培養他和父母的親密關系,時常讓他和爸媽親親臉蛋,出門或回家常和爸媽擁抱,和爸媽時常互相說“我愛你”。這也許不是最好的途徑,但這絕對是最簡單最實用最廉價的提高孩子情商的好辦法。
6.身體力行
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好榜樣。再好的說教如果只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也是徒勞。這就是為什么你總是說,孩子總做不好的原因了。
試著在孩子的觀察范圍內,自己親自去撿起地上的垃圾,并把它扔到垃圾桶。試著去整理散落一桌或一地板的書籍,并把他們一一放回到書櫥里。試著打掃房間,擦擦桌子,拖拖地,把桌面上的擺設規整好。總之,試著親自去做每一樣你想培養孩子的事情,并適時地讓他也參與進去,你會發現他干得比你還要積極。
看似簡單的六點,你做到了嗎?趕快試著去做一個好媽媽吧!
(無戒日更挑戰營第2天)
→今天靜壹分享到這里,以后會繼續和大家分享育兒經驗與故事。關注我,愿你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