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雙十二、黑五、618,
已經占據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
幾近死去的戶外廣告
因為這個瘋狂的消費時代而得以殘喘
“1萬元以下的必買包”
“給男票的10個禮物”
“愛你的男人會給你買YSL星辰”
這樣的標題,簡單粗暴,無需動腦,
傳遍微信朋友圈
這個區域布滿微商、曬娃狂魔
旅行自拍、加班雞湯等各種表演
當然,有人會說這個太女性向了
男人們的標題會有些不一樣
“三十萬檔的車最佳選擇是”
“上海房價是否會降”
似乎每個人都在談論消費升級
每個人用消費自己貼標簽
買muji似乎就是文藝青年
買機械鍵盤的都說自己是極客
愛買名牌的似乎脫不了敗家的頭銜
關注車的男子多半都要走花花公子路線
當然消費并不是簡單的買買買的概念
消費已經占領了你的精神生活
你的精神世界需求,都有人為你獨特定制
若你愛音樂,五月天為你定制音樂雞湯
喜歡獨立?陳粒、程璧和專輯賣200的左小
總歸會讓你找到不一樣的小眾快感
看幾本腐向文買上幾本本子的是二次元
如果你愛全球各地自拍
或者就被打上了流浪者的標簽
愛看《暗戀桃花源》
每年都去烏鎮戲劇節,
別人看你的眼神有一點點不一樣
人們習慣膚淺,習慣快速,習慣手機社交
不習慣深度,不習慣閱讀
不習慣沒有Wifi的世界
在地鐵里投放的10000本書
被人嘲笑給地鐵保潔增加工作量
曾經的文藝青年偶像,暗戳戳發起召喚
“我們需要抵抗這個消費世界”
可是他還是接受了世俗的資本投資
把文藝青年這個project,做到最大化
他在自家那堆積如山的書的客廳里
也會承認自己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很多人所說
我們變得越來越膚淺?
2010年代的我們是墮落了么?
我們是否遠離了80年代的純真時代
遠離了30年代的黃金時代?
答案是:不。我們從來都是那么膚淺
**30年代的文藝青年們,真就不食人間煙火**
黃金時代里的蕭紅,似乎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真文藝青年
她會在文章里無數次寫
去魯迅家拜訪時路過的人家做的炸醬面
魯迅的一眾好友們也熱衷于講黃段子
才女林徽因居然還跑去割了雙眼皮
就算很多人視為天仙的徐志摩
也熱衷于走穴賺錢
**80年代的人,是那么不在乎錢?**
哦,那個時候大家真的沒有錢
你知曉的那些前衛知識分子
多半都來自特權家庭、部隊大院
打口碟、錄音機都是稀罕貨
有背景的人才能流出
和妹子跳個舞,可能因為耍流氓被抓
如果寫了一首好詩,傳遞主要靠嘴
很多人都要憑借糧票吃飯
父母們結婚都要糾結三大件
誰家買了電視多半都要炫耀好幾年
看看這么個大幾十年
多數人都處在追求吃飽
這樣的極度膚淺
是多數人的狀態
當我們好不容易告別追求溫飽
買起不錯的家電,裝扮起溫暖的小家
收拾自己的容顏,欣賞起還不錯的音樂
這樣的膚淺,或許是很多年前
很多人一直期盼的畫面
今日嘈點:買買買關膚淺屁事,主要是我們越來越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