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椿樹葉子綠了又黃,謝了又長,光陰不緊不慢地掠過樹的年輪。奶奶做的布鞋存放在我心上,我會不畏漂泊,記得歸鄉。
前幾天,我一個人在校園里散步,走過教學樓的拐角,看見一個與我一般大的少年,眉清目秀,干凈而清爽的板寸頭,一件貼身的白色羽絨服卻是前年流行的款式,搭配一條洗的發白的牛仔褲。我將目光往下移,一雙黑色的粗布鞋和這鋼筋水泥鑄成的城市格格不入。
少年沒有發現我,我沉著眉繼續向前走,寒風肆虐著這片枯黃的土地,記憶的碎片一片片自行拼接,那年冬天的熱炕頭上,捻麻繩、做布鞋……
我十歲以前,在甘肅的一個偏僻的山村生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女。父母在外打工,將我托付給爺爺奶奶撫養。老家民風淳樸,爺爺奶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農民人都愛穿布鞋,透氣、輕便,干農活的時候不扎腳。我家的布鞋都是奶奶一手做的,春夏秋三季農忙,只有在土地冰凍的冬天,不能干農活的時候,奶奶才有時間拿出她做鞋的家當,一整個冬天奶奶都在做鞋,能做夠我們一家人穿一年的鞋。
霜降過后,奶奶就開始忙了,首先需要準備材料,“百紙”、麻繩、黑條絨布。
“百紙”并不是一種紙,而是從各種舊衣服上面剪下來的舊布料,“百紙”是做鞋底的原料,所以需要多準備一些。然后在鐵盆里放上面粉和水調成的面糊,放在火爐上加熱,攪成漿糊。接下來,把舊布用漿糊一層層粘起來,層數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若不然,穿在腳上不舒服,但是奶奶每次都能將火候拿捏到最好,做出來的鞋底不軟不硬也不磨腳。粘好以后放在太陽下自然風干,接下來就可以裁剪出和腳尺寸一樣大的鞋底了。
下面的一步是最費事的,那就是納鞋底,納鞋底用的線是麻繩,麻繩是用蓖麻桿上的麻絲擰成的。奶奶每次擰麻繩用的是一個用木條和粗鐵絲做成的小工具,老家把它叫作“擰車子”,用它就可以做出牢固又耐用的麻繩了。納鞋底時必須要用錐子、頂針、大針等物件。先用錐子把鞋底扎一個眼,再用穿著麻繩的針穿過,一針一線,不能馬虎大意。納一雙鞋底會花費奶奶一個禮拜的時間,在她納鞋底的時候,我就和爺爺坐在熱炕上,幫她捻麻繩。三九天的窗外寒氣逼人,屋內的一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現在想來,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日子了。
納好鞋底以后,就要做鞋面了,奶奶做鞋面的布料是黑色條絨,奶奶說這種布最耐穿。在紙上畫出鞋樣子后,貼在條絨上剪出來,再用白布條將邊邊角角裹上縫好,這樣不容易脫線。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麻繩將做好的鞋面縫到鞋底上。一雙布鞋就這樣完工,像一件藝術品一樣,純手工制作,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奶奶對我們滿滿的愛。
奶奶每年冬天都是在做布鞋中度過的,起初給爺爺做,后來有了父親母親,再后來有了我和弟弟,我們穿著奶奶做的布鞋,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
十歲以后,父母將我接到了城里,我便不再穿布鞋,母親喜歡給我買鞋,精致的黑頭小皮鞋、輕透的運動鞋、流行的帆布鞋,起初我不太習慣穿,可是城里人都不穿布鞋,慢慢地,我就將奶奶做的布鞋拋于腦后了,聽著城里的孩子們夸我的皮鞋好看,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反而覺得以前奶奶做的布鞋是那么丑陋蹩腳,活脫脫像一只大耗子趴在人腳上。
我沒穿布鞋走了四個年頭后,家里傳來了巨大的噩耗。
那個冬天,奶奶病重,父母親將奶奶接到城里來接受治療。那天天氣不好,風中夾雜著幾瓣雪花。奶奶一進家門,就從一個舊布袋子里拿出三雙嶄新的布鞋,鞋號依次增大,我知道那都是給我準備的。鞋子還是原來的樣式,那密密麻麻的針腳,仿佛訴說著奶奶在昏黃的燈光下做鞋的漫漫長夜,那一針一線,扎的我的心在滴血。我強忍著淚水,雙手捧著三雙嶄新的鞋子,一頭扎進奶奶的懷抱,而此時,奶奶已經虛弱到站不穩的境地,一下子打了個趔趄……
奶奶終于還是不行了,臘月二十七的晚上,我們租車拉著奶奶,走在了歸鄉的路上。車窗外正飄著雪花,那般的澄冽干凈,那般柔軟而仁慈,正如奶奶安詳的面龐。而我是多么再想穿上奶奶做的布鞋,多么想一直穿下去,走過山平水闊,走過險峰高林,走過春夏秋冬,花開也穿,葉落也穿。
臘月二十八的早晨,奶奶走了,當我親手為她戴上耳環的時候,我就很清楚的知道,她不會再醒了,我永遠失去了她和她的布鞋。山上的雪被風吹著,像要淹沒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樹號叫,風雪向小房遮蒙下來。一株山邊斜歪著的大樹,倒折下來。冬陽像被一切聲音撲碎似的,退縮到天邊去了。
一年半以后,我再次回鄉,看望獨居的爺爺,爺爺寧愿一個人住在老家,也不愿意和我們進城。我給爺爺買了一些衣服,還有兩雙涼鞋。回過神后,我低頭一瞥,爺爺腳上還穿著那雙奶奶做的破布鞋,鞋的兩側已經破了幾個洞,鞋后跟打了幾層補丁,只有鞋面勉強看的過去,我鼻子一酸,滾燙的淚水?落在地上,又迅速蒸發。爺爺是不會去城里的,他還是在守護著奶奶,守護著最樸實無華的布鞋。
回城的前夕,我找來鑰匙打開了奶奶的柜子,在柜子打開的一瞬間,一股陳年的味道撲鼻而來,柜子的上下層,擺滿了布鞋,一雙緊挨著一雙,沒有一絲空隙。一時間,奶奶為我做飯的樣子,燒火的樣子,搟面的樣子,還有在我犯錯時教訓我的樣子,像是放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親切而又遙遠,溫暖而又心酸。
我今年20歲,奶奶去世6年了,我依然不穿布鞋,我總覺得在這鋼筋水泥筑成的大城市里,穿著布鞋,不如在家鄉的黃土山川讓人覺得舒暢,安逸。而那個穿布鞋的少年,也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個匆匆過客,但他腳上的那雙布鞋,會不會也是一個個故事呢?
如今,爺爺還是一個人在老家生活,我每學期放假都會回去幾次,家里有爺爺在,就有奶奶在,就有鄉心和鄉思在。人總要團聚的,我最親愛的奶奶,等你我重逢的那時,讓我為你做一雙布鞋,我已經學會了,怎樣做出一雙合腳又舒服的布鞋。
【完】
作者簡介
寧 澈:周慧敏,筆名寧澈,系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大二學生,愛好文學,尤愛詩歌,作品發表于學校天風文學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