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sir愛學習,愛傳統文化也愛西方流行,喜歡中文典故,也喜歡網絡新詞,付sir還是我們的付校的時候,總是愛給我們“演講”,在階梯教室來回踱步,用啟發式的語氣不斷向我們拋出各種問題,他比我們很多年輕人都更“年輕”,“老師們,你們知道溫州的經濟正在衰退嗎?”“老師們,你們想象過你們的孩子六年后的樣子嗎?”“老師們,你們知道忙是什么意思嗎?”
那天之前,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那天之后,我對“忙”字有了新的定義,左邊豎心旁代表的是心,后邊亡字代表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總是在抱怨“忙”而不做出一些改變,那“忙”就是心死,即使工作占用了你所有的時間,也只是沒有想象力地、沒有目標、毫無主動性地如機械般地運作,我們是真的忙碌?還是只是活在“忙”碌的假象中,拖延我們“茫”然的狀態,而漸漸變得心“盲”而無法真正認識自己,我們總是在“忙”中與內心的自己漸行漸遠。
后來機緣巧合地和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她又給出了一句精辟的總結:毫無目的地忙碌是“忙”,有目的地忙碌是“充實”。當時聽了很是受啟發,如何讓自己變得充實而非“忙”?“?!??“盲”?
首先,我們要從低級的忙碌中抽離出來,羅胖在《時間的朋友》演講中大致說到:我們經營時間的方式就是我們塑造自己的方式,時間花在哪,哪里就會有變化…生活要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熱情,也要有不失生活細節的點綴,只有工作的生活和享樂主義的態度都不能保證我們獲得持久而穩定的幸福感。
其次,我們要一直走在路上,在不斷的學習和體驗中走出迷茫的人生。有人說“誰的青春不迷茫”,有人說“四十不惑”,是這樣嗎?對有一些人來說,人生就如同一場接一場的戰役,需要翻越一座接一座的山峰。
于我而言,迷??偸呛翢o預兆地來襲,聽過太多悲傷離合的故事,我迷?;橐鼍烤故鞘裁??工作十年,我迷茫當初的堅持是否是對的?過了30的坎,身心開始有點力不從心,我迷茫青春是否就這么過去了?...可同時又發現我沒有時間迷茫,我開始去健身房,開始學習各種感興趣但一直遲遲邁不開第一步的事情,開始試著去放下自己對他人執著的一些偏見和吹毛求疵...雖然這些都始終無法讓我徹底地擺脫迷茫,但我相信我們總是能在豐富自我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最后,保持自己的良知,這是我對“盲”的解讀,王陽明的心學四句中提到: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力,當然良知很容易因習氣所染而被遮蔽:有人會因為老人碰瓷的事件而選擇不扶,會因為利益驅動而在食品中不擇手段,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選擇對一些事實視而不見...
可這一切都無解了嗎?這個社會就此淪陷了嗎?我想信仰是不能少的,心學的第四句接著講到:為善去惡是格物,一切唯有從事上練,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于我們每個人而言,當我們所忙碌的事情都是在致良知的前提下,那么我們的忙碌也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了。
此刻,你是否在忙碌?在迷茫?或是內心偏離了初衷?愿我們都能在忙碌中平衡自己的生活,在體驗中更加認識自己,在人情事變中依然能夠明辨是非,充實、篤定地邁向未來...
? ---致自己、致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