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之前的預期是一本輕松的小故事,沒想到一上來就感受到了熟悉的心靈雞湯的配方。不知道誰是這種寫作風格的創始人,于我而言,最早讀到這種風格的書,源自于張德芬——一個處于人生糟糕階段狀態的人,無意中遇到了一個睿智的老人/洞察人心的地方,展開了一段與自己的對話,想不清楚的時候剛好就有人這么提綱挈領地給予這么幾句關鍵點評,讓自己茅塞頓開、成功領悟生命的奧義,意氣風發回歸后發現生活果然如自己預期一般各種順利了起來——即使不順自己也能夠理解和接納并確定最終的結果一定會很美好了。
這樣寫下來,總覺得好像有點諷刺的意味,也許潛意識里面我真的是在這么想著的。
書中給了我們三個問題:我為什么來這里——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害怕死亡嗎?我滿足嗎?
我把疑問都改成了第一人稱。三個問題,但是重點一直是第一個,因為能否找到自己的人生PFE,決定了自己如何回答后面兩個問題。而如何去找到這個答案,只能靠自己。
書中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對我而言,最大的幫助和觸動在三個地方:
1、反向浪:綠海龜動作看似遲緩,可是憑借著海浪的涌動方向,綠海龜可以輕松地日行千里。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反向浪一直都在伺機而動,他人的要求、外界的聲音,一直讓我們疲于應付,以至于當正向浪來臨時,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了——把生活中的選擇權放在自己身上,否則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我們未必一定需要學會順勢而為,為自己節省時間精力已經很好了。
2、謹慎對待他人告訴你的信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的大腦會越來越懶,很多聲音會告訴你,照著做就好了。比如購買不需要的物品,比如如何選擇生活的方向,但每個人告訴你的,都是從Ta自身的角度出發,為了賣給你東西、為了讓你當下的開心,畢竟,每一個人都不需要為你的人生真正負責任——除了你自己——沒有什么是篤定正確的,外在的信息接收之前,不妨自己好好思量思量。倘若真的很容易被外界聲音影響,那就減少這些聲音的輸入吧。
3、提問比答案更重要:如果沒有找到真正的問題,所有的答案就都是空的,相對應的行動自然也沒有意義。與其急著開始,不如認真思考下,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吧。“一旦你真的問出了那個問題,尋找答案就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提問這個行為本身就能產生尋找答案的動力。”
書摘:
我們先和客人分享一些他們可能期待的事情,方便他們更好地接受他們原本以為自己能接受的事情。
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候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對它一瞥而過是一回事,認認真真去看,然后捫心自問又是另一回事——你的世界會發生改變。
一旦你真的問出了那個問題,尋找答案就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提問這個行為本身就能產生尋找答案的動力。
事情不要去“面對”,而是要“迎接”。
有時候你只是沒意識到,你早已準備好接納新事物了。
一個人要是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就會為了實現這個意義做一切想做的事。
我應該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只要它符合我對“自我人生意義”的定義,而不是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比如家人的建議、社會環境的壓力、別人的看法等。
一個人要想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存在意義,應該去探索哦和迎接與PFE相關的各種事物。(PFE:purpose for existing).
我們一直在做別人讓我們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PFE做的事情。當我們真正想要為了自己的PFE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沒有精力了……反向浪從未停歇,伺機卷走我的時間和精力……綠海龜,順著海水的浮動劃水,借勢。
每一天都是一個機會,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不需要等到“退休”。
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營銷信息中,如果不謹慎點,我們肯定會把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寄托在某樣產品或服務上——最后我們會陷入財務困境中,不得不為了掙錢去做事。
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人生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謹慎對待別人話語背后傳遞的深層信息。
驚喜發生時我恰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總是努力在調整自己適應外界,不知不覺中就被外物控制了——每個人都可以把握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要么積極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地接受安排。
有人意識到了問題,就想知道答案,但他們只想在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引導下找到答案。
自己的答案,全世界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選擇獨處。
生活本來就很精彩。只不過沒人發現自己是作者,沒發現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造。
當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一個是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生存意義,另一個是活著。
如果你已經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沒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