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詞的起源:樂府和聲說。
詞的起源,朱熹認為是由樂府來的。這種說法不是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說法,但是卻絕不能否認這種說法。朱熹認為,古樂府歌詞的和聲本來是虛聲泛聲,人們怕丟了這些聲,就在此種中填入實字,于是就成了所謂曲子。有的學者認為纏聲和和聲是一碼事,有的學者則不這么認為。其實,纏聲,通常是指那些重迭出現的裝飾性曲調,有別于和聲。我們認為,和聲即伴唱。
談到這個就不得不談談噓聲、泛聲和散聲。這三個詞的意思大概是相近或是相同的,應該是指樂曲中的裝飾性曲調(非重迭)。這些詞語都是古時候的樂律學專有名詞,很多概念如今已經失傳,或是很模糊了,學界說法用法也一直不很清晰。
2 詞的起源:近體易變說。
持這個說法的學者認為詞是由近體詩演變過來的。一些文人不滿足于近體詩的體式,進行了一些加工創造,把近體詩改成了長短句。隨后把改好的作品交給樂師譜曲(詳下)。我個人極其懷疑,由近體詩演變到詞,這其中文人所做的加工創造和攤破添字或是減字偷聲有極大的關系。
說到這里就多說一點詞體演變。詞體是由令演變到慢的,這點是學界共識。在北宋,不管是從藝術手法方面還是聲律樂律方面都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慢詞,這其中三變功不可沒。然而令到慢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是引近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引近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個人十分懷疑這和攤破添字和減字偷聲還有極大的關系。
3 詞的起源:燕樂說。
其實這種說法就是前面兩種的中和。黃拔荊指出,唐代清樂雅樂不盛,燕樂盛行,歌妓在唱的時候會用當時詩人的詩當做歌詞,因此也有了著名的旗亭賭唱。然而當時詩人的齊言近體詩不符合燕樂的繁雜多變,因此在唱的時候歌妓會做一些調整,加入和聲泛聲之屬,也就成了詞。按照他的說法,詞作的產生都是為了配合曲而做的。這個說法是學界流行最廣的說法,也是認可度最高的說法。
4 詞唱與詞律。
學界公認的意思是,詞有定譜。然而似乎沒有什么有力證據?,F存下來的與詞唱有關的資料只有詞牌與宮調對應。然而這種對應又毫無規律。因此有些學者并不認同。洛地指出,古代的詞唱分為兩種。一種是依照字的聲調讀音進行譜曲,一種是有定曲往內中填詞。然而后者卻并未發展起來,而是在詞發展起來之前就快速消失了。
由此來看,詞律很大程度上決定詞唱。對詞唱的影響也很大。它不僅影響了詞唱的旋律,還影響了其節奏,甚至體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