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篇
“博融”作文中多樣評價方式的實踐探究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在作文批改中,有可批才批,無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總批一應俱全。批改不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葉先生道出了習作批改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習作批改中應該多批少改,改進批改語言,講究批語藝術。教師的批語要建立在一種新型師生關系上,是教師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的欣賞,是在與孩子共同感受生活,是心靈的交流、心靈的碰撞。恰到好處的批語才會使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使他們產生喜悅、自豪之情,更加努力寫作,從而促進師生交往,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我想每一位細心的老師都會感到:當作文本發下來時,學生最關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級,而是首先看老師的評語寫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評語,學生就會感到某些失落。甚至有些學生以不屑的眼光瀏覽過教師煞費苦心的批語后,漫不經心地將作文本塞進抽屜,各種滋味,只有語文老師才能體會出來。如果是好的批語往往能使學生看了一遍還想再看,看了就想動手改,寫完作文就很想讓老師批閱。由此可見作文評語的重要之所在。下面就談一談我的一些想法。
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鼓勵學生
人是需要鼓勵的。我們要有一雙善于捕捉學生優點的慧眼,對學生習作中的點滴進步,特別后進生的進步更要加以肯定。作文評改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研究自己作文的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作文批改法“收效甚微”的癥結就在于作文評語的空洞且程式化,缺乏鼓勵性和發展的眼光。讓我們來看下列批語:“寫得羅嗦,像報流水帳。”“敘事不具體,不生動。”“文章平淡無味。”“語句通順,字跡工整”。這樣的評語內容空洞,讓學生無所適從,它能給學生多少切實的指導呢?因此作文批語應多帶啟發性,這樣更能開啟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同時批語要具有發展性。對學生來說其它作業是非對錯一目了然,錯了雖然傷心但能理解和接受,沒有不服,唯獨作文的評價不可理喻。比如有一位學生,第一次作文他只是信手涂鴉、一揮而就,得到嚴厲的批語,下一次作文他花了好多時間挖空心思、費盡精力去寫,并且焦慮而喜憂參半地渴望著老師的好評時,萬萬料不到等來的卻是“廢話連篇之類的評語……可想而知,這個學生只有灰心喪氣了。因此,批改作文的過程中的真誠溝通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教師應當相信學生“還有比這只更糟糕的凳子”。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發現有三篇不同尋常的作文卷,他分別給他們加上評語。第一篇寫了標題后,只寫了一個“夫”字就沒了,他評曰:“大有作文之勢!”第二篇僅有標題,連“夫”字也沒有,他評曰:“引而不發,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連標題都沒有寫,他還是給他加上一個評語:“清白可喜。”這當然是個笑語,帶著某些諷刺意味,但笑過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認為它還頗有一些啟示意義,那就是寫作文批語時注重掌握鼓勵的問。教師的眼睛不能專找學生的不足,還應發現優點給予鼓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師教出來的,但可能是教師鼓勵出來的。人常說,教育的藝術,說到底是一種鼓勵的藝術,寫作文評語也是如此。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在評語中貫徹鼓勵性原則,敢于鼓勵,善于鼓勵。教師不必吝惜鼓勵之詞,不必擔心你的鼓勵會捧殺學生,在評語中貫徹了鼓勵性原則,學生就能從你的批語中看到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從而帶來精神上的滿足。
二、把評語看成是平等意義上的親切對話
作文評語不乏表揚鼓勵,也離不開藝術的批評。建立在平等意義上的批評必定飽含教師的信任與期待,使學生使學生倍感教師的真切關注,成為師生心靈之間溝通的橋梁。我覺得學生的作文不論優劣,只要不抄襲,總是費時費力得來的,總算是心血的結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不批則已,批就要認真。只要認真發現,學生的習作中總有一些屬于他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所在。教師應善于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懂得欣賞他們的個性。對個性中的閃光之處要滿腔熱情地進行鼓勵。在教學中我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有了強烈的成人感,如果他們的意見能得到教師的支持和贊許,便會感到很大的滿足和愉悅。教師的一次表揚一次對作文的肯定,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進步的信心。
1.真誠溝通。為了使學生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點評,批語中的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就十分必要。要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評價的結果。同時,還要注重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被認可和賞識的機會和可能。比如對語句不通你的作文內容盡管寫得不錯,但如果把語句寫得更通順些,大家讀起來就更有趣。嘗試改改,祝你成功!”再比如針對學生寫作實際,可以這樣寫批語:“請你想一想,這句話里的動詞和名詞是否搭配?”(不寫“搭配不當”);“你思考一下,《我的老師》與《我和老師》在選材上是否一樣?”(不寫“選材不當”)。這樣下批語,多用商榷性口氣又不失指導性,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2.忠言不必逆耳。給優生寫批語不能只提到優點。一味夸獎只會使學生產生自滿的情緒。對于后進生不能把他們說得一無是處,貶責過頭易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以致失去上進的信心。對優生除肯定成績以外,還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其不足之處,啟發學生動手修改.對于后進生,要善于捕捉作文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用商量式效果最好。對于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用幽默的方式指出來,往往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被接受。魯迅先生曾給許廣平的論文《啰嗦的話》一段評語:“給你90分,其中給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幾句議論兩分,其余的85分都給啰嗦。)”許廣平的論文大段摘抄啰嗦的話,很少有自廣平欣然接受了這中肯的批評。班級有一位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不敢接近我,他寫作文時不注意標點符號的運用,常常是一逗到底,文末劃個句號。我在他的作文后批道:“你偏愛逗號,不喜歡其他標點符號,所以作文一逗到底。”生看了批語后情不自禁地流出羞澀的微笑。此后,不但改掉了“一逗到底”的毛病,也敢于接近我了。當我們面對學生作文的字跡老是很潦草,我們可以試著給他這樣的批語:“你是老師眼中未來的作家,作文構思奇巧、文從句順。如果你能改正字跡不夠工整的問題,那老師就更喜歡你了,你能做到嗎?”相信這樣的批語學生一定可以誠懇的接受。
三、留給學生一點暢所欲言的空間
教師的理念不能完全代替學生的認知。作文的批語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成人的觀念,很容易拒孩子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于習作之外,從而嚴重壓抑小學生童真的表達欲望,可能會使兒童寫作的幼苗才剛破土就被人為地踐踏。所以教師批語之后應有學生的反饋。孩子有孩子的心聲,他們是以純潔、稚嫩的心靈去體驗現實的生活。我們教師應當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成功體驗;接受他們真實質樸的建議;分擔他們欲吐不快的憂愁。如讓學生在教師的批語之后寫上自己的意見,做一個“我最喜歡老師的某句批語”的民意調查,讓學生自行組織一個評語討論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歸納總結后再交給老師(教師不在現場學生更能暢所欲言),一定會證明,輕松、平等、情真意切而又美妙的批語具有“良藥不苦口”之功效,能點燃孩子心中希望的火花,扶起一株株自信的幼苗,讓每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早日長成參天大樹。這也就是素質教育的初衷吧!
? ?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