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1】精忠報國
【釋義】形容精心忠誠,報效祖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j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成語2】怒發沖冠
【釋義】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原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又出自宋·岳飛《滿江紅》詞:“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成語3】仰天長嘯
【釋義】抬頭朝天大聲呼叫。形容情緒高昂、意氣風發的樣子,形容一發不可收拾。也指為排遣郁悶而仰頭呼叫的情態。古人常以此抒發悲憤之情或以此述志。
【出處】宋·岳飛《滿江紅》:“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打金兵,岳飛表現神勇。鎮壓匪亂或農民起義軍,岳飛也是富有經驗的。
宣和四年(1122年),二十歲的岳飛剛從軍,當上“敢戰士”小隊長時,首戰的對方就是陶俊、賈進帶領的一幫賊眾。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再次入伍的岳飛領兵降服了在相州占山為王的吉倩。
建炎三年(1129年),在汴梁南薰門,岳飛帶領八百人擊退張用、王善領導的數萬人。
紹興元年(1131年),先后平定游寇李成、張用的叛亂。
紹興二年(1132年),征討曹成集團。
紹興三年(1133年),領兵滅掉了吉州、虔州多支反朝廷武裝。
既然是忠君衛國,外辱要抗擊,內亂也得消除。
? ? ? ? ? ? ? ? ? ? 題驟馬岡
立馬林岡豁戰眸,陣云開處一溪流。
機舂水沚猶傳晉,黍秀宮庭孰憫周?
南服只今殲小丑,北轅何日返神州?
誓將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淚不收。
在岳飛的心中,對付作亂的匪眾只是“殲小丑”,而乘車北驅“返神州”才是最大的愿望啊!
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來到洞庭湖剿匪前線,采用遣人誘降、列艦威脅等計策,又在湖中采取開閘泄水、以草滯船等戰術,最終徹底剿滅楊幺的部隊,并將俘獲的數萬降軍收入岳家軍。
因洞庭平亂之功,次年初,岳飛回到京城臨安后,他的職務始升為檢校少保,還獲得了武昌郡開國公的封號。
此間,岳飛又接到宰相張俊的準備第二次北伐的命令。就在岳飛返回鄂州作戰前部署時,他的母親姚氏卻不幸病逝在軍營。岳飛悲痛不已,在請求三年服喪假而不得的情況下,四月扶靈赴廬山葬母,五月便匆匆返回軍中,七月便被任命為河東宣扶使,誓師北伐。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岳家軍一舉收復了汝州、潁州、商州、虢州、伊陽等多處失地,可謂捷報頻傳,當岳飛要繼續北渡黃河,乘勝收復河北境內的失地時,趙構卻不再支持,無奈之下,岳飛只得回師南下。
到了鄂州,岳飛越想越氣:多好的機會啊,難道就這樣錯失了?從軍十多年,特別是靖康之變以來,南征北戰,還不是為了消滅金賊、收復河山?
一場大雨過后,岳飛憑欄遠眺,禁不住仰天長嘯:
【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雖說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但畢竟君是君,臣是臣,君不想繼續打下去,臣又能有什么辦法?
然后,趙構就調岳飛沿長江東下,與張俊、劉光世一道去對抗劉豫進攻淮西的三十萬大軍。金兀術趁機南侵襄漢,攻勢猛烈。危急關頭,又是岳飛領兵北伐,敵軍方潰退北逃。
紹興七年(1137年),因秦檜等人從中作梗,趙構和岳飛已經定好的“擴軍”和“出師”計劃又泡了湯,岳飛心中氣惱,就回到廬山為母親守墓去了。
沒有了岳飛的南宋國防,還有什么戰斗力?得知岳飛辭去的消息后,趙構便派人到廬山苦勸多日,岳飛方下山還朝。
既來之,即戰之。岳飛再駐鄂州時,多次給趙構上書反對議和。無奈趙構始終聽信秦檜的投降主張,所以就堅持反對岳飛的反對議和的意見,并于次年的年底與金達成了喪權辱國的議和條約。
議和成了,岳飛心涼了。
岳飛:我強烈反對議和!
趙構:封你為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岳飛:我不要。
趙構:封你為開府儀同三司。
岳飛:我又沒立戰功,封我什么官。
趙構:封你為開府儀同三司。
岳飛:說過了,不要。
趙構:事不過三,你這樣拒絕我,還讓我以后怎么開展工作,算我求你了不行嗎?
岳飛這才勉強接受加封的決定。
趙構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地在臨安做自己的皇帝夢了,哪知金國卻于紹興十年(1140年)夏突然撕毀合約,十萬金兵在金兀術的指揮下,分兩路直取兩淮和陜西。
慌亂中的趙構又想到岳飛了。
岳飛在鄂州等了三年,現在金人竟主動送上門了,豈有不戰之理?
一入戰場的岳飛自然雄風不減,在蔡州、陳州、潁州、西京、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岳家軍所向無敵。
金兀術派上自己的特種騎兵“鐵浮屠”和“拐子馬”,依然是慘敗。
朱仙鎮之戰后,金兀術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驚呼。
岳飛在前方打勝仗,秦檜卻在后方打自己的小算盤。為逼岳飛撤軍,他就想方設法讓趙構給岳飛下班師詔,理由是:“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某若深入,豈不危也!”
趙構下了班師詔,岳飛不解,立即上書請求繼續作戰。
兩天后,岳飛卻在一天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詔,其中不容置辯的措辭讓岳飛絕望至極。
“十年之后,廢于一旦!”在班師途中,岳飛禁不住慨然長嘆。
既然如此,那還待在軍營干啥?岳飛給朝廷提出了解甲歸田的申請,朝廷卻不許。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兀術再一次南下攻宋。大敵當前,還是岳飛領兵迎敵。
有岳飛在,想滅南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國便又想在“議和”上做文章了。為了讓議和順利進行,金兀術還特意給秦檜寫了封要求“必殺岳飛”的密信。
然后,秦檜就開始周密謀劃,在幾個月之內,一步步地剝奪了岳飛的兵權。
不讓領兵,岳飛重回廬山守墓。
已是深秋,天涼了起來。半夜時分,岳飛依然睡不著。秋蟲呢噥,月色朦朧,岳飛在石階上遙望高天,往日戰場上的拼殺聲不時縈回在耳畔,想到遙遠的故鄉和軟弱的朝廷,一種巨大的孤獨感襲上心頭: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遠離了朝廷,可秦檜卻并沒有忘掉他。
在秦檜的眼中,岳飛就是一個非剪除不可的心腹大患。
于是,秦檜就又開始給岳飛羅織“謀反”的罪名,并將岳飛從江州廬山召回臨安府。
十月,岳飛被關入大理寺。在隨后的審訊中,主審官用盡手段,岳飛寧死不屈。
十一月,宋金在紹興達成和議。
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秦檜最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于獄中,一同被害的還有岳飛的長子岳云和岳家軍名將張憲。
臨刑前,岳飛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字。這一年,岳飛三十九歲。
最后,我們來欣賞一首岳飛的詩吧——
? ? ? ? ? ? ? ? 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你看,能征善戰的岳飛是多么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啊!
他因愛而立功,誰知竟“犯了罪”。
“天日昭昭”,照出的已不是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