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的優化和革新,總是源于問題。而創新對于問題的意義不是在于解決了老問題,而是老問題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我們在說孩子很吵很鬧,是基于自己的感受,我們的學生標準模型是哪種安靜有禮貌,又活潑不逾矩的好孩子。而做為孩子,大多的是沒有框框的,那么,沖突就是在于怎么樣去規矩和被規矩。
我們說孩子還不懂事,我不知道國外是否也有這種說法,但是懂事是個什么概念?我到現在也不大明白。那么,我們去跟孩子說的時候,如何讓她們去要求自己懂事呢?沖突是兩者用力卻無力改變任何一者,也就是我們的評價和教導只是基于自己的經驗而非方法和策略,也就是無力的根源。
在數次的社會實踐中,每次孩子都會在游戲中碰到各種問題和挑戰,更多都是孩子甚至是家長從未經歷的事。比如,去一個很大的地方從很隱蔽的角落去尋寶,再比如,做一道自己從未嘗試過的菜,或者跟陌生人組成一個臨時小團隊。每次,已知的很少,更多的未知,在有成人的幫助和保護下,孩子在基本的安全感具備前提下,釋放自我,嘗試面對這些沖突,就像初戀,在那一次次的試探中了解別人,認識自我。
沖突無處不在,教育中最大的沖突是沖突雙方認識的1和不認識的0的沖突,從過程描述的角度,每一次從不認識到認識都需要一個從心理抗拒到認同,從嘗觸到識得的過程。認識的過程中還會伴隨很多噪音,比如憤怒,恐懼,不自信等。如果做為幫助和保護者角色的成人陪伴者能認知到這些,那么排除就好。如果是陪伴者也處于無知狀態,雙方都處于無知無識狀態,那么就結果難期了。這樣兩種狀態對大多數從1到0的過程都相伴相隨,經常轉化。在一直以來的同環境的學習狀態下,比如,一個班級中,這樣的過程和干擾是一貫存在的,雖然我們提倡因材施教,并且作為教育選擇要求,但是作為成人選擇策略的時候,總是下意識選擇對自己最優化的策略,也就是集體一致的教育,適當考慮因材施教,實際的情況也難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客觀難滿足,因為有標準的評價在,這個以后另題再述。在教室這個標準化的模型中,其實是一種工廠式的結構,我們要求的是個性化的人的產品,結果其實跟學校和班級已經沒有關系了,而在于原材料,因為一樣的加工過程和規格尺寸,只有原材料這樣的差異,其他都一樣,都客觀公平。那么這個原材料就是家庭給予孩子如何應對沖突的內心的世界的塑造。孩子的精力相差不大,如果內心不夠強大,都用在了對自我的修正和對抗干擾上,那么根本無精力來面對來自公司化目標的新的要求,新一輪的沖突在更多的產生,在這種內心嘯叫中逐步喪失挑戰和新內容認識的快樂,淹沒在噪音中。這也是班級中馬太效應的體現。這樣的沖突要改變,只能來自于外在的條件改善,比如,重新自我的認知,對噪音的認知。而這些在傳統教育中不被認知,只簡單強化為要專心,要認真,要用功這樣的要求中!而這些要求是結果,是解決了內心噪音沖突的結果,而不是對這種噪音的解決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