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貴久在《精準表達:讓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動人》中這樣說道,
說明會上流利發言的秘訣并非在于是否“善于表達”,真正重要的是你事先是否認真做了準備,是否已經理清了大腦中的思緒。換言之,關鍵在于你是否明白自己重點要向對方傳達什么。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能做到理清思緒?思慮周全?
要運用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必須要學完復雜的邏輯學才行嗎?
高田貴久說,大可不必。我們只需要學會兩種能力。橫向邏輯以及縱向邏輯。
《精準表達》是一本在日本暢銷近十年的職場技能書,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拆解邏輯的方法。
邏輯,無非是讓別人覺得能聽懂,有道理。
能聽懂,對方就不覺有假,不會說“真的是這樣嗎?”,這就需要我們發展豎向邏輯。
有道理,對方就能落實行動,不會說,“這樣就完了?”這就需要我們發展橫向邏輯。
人各有不同,理解問題的習慣也不同,有的人認為“因為草地濕了,所以下雨了”沒有問題,但有的人也喜歡更嚴謹的說明“因為沒有澆水,草地濕了,所以下雨了。”
有喜歡單刀直入聽取結論的人,也有喜歡搞清楚思維過程,深究是否合理的人,還有人思維怪異,喜歡堅持自己的邏輯。要想讓這些人都滿意,就需要我們有編織邏輯網的能力,橫經豎緯,剖白清楚,逐個擊破。
即“在遞交方案時,可以簡化步驟,但當客戶想要細細探究或存有疑問時,能將具體的思維過程展開來講得清楚明白。”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曰》中,為說服秦惠王用兵作戰的重要性,例舉史實,“臣敢言往昔。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坊,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勝而無齊。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意思是,齊國征戰天下,戰無不勝,東西南北皆收于腹中,但卻因一仗之敗再無東山再起之日,可見用兵作戰,足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這便是縱向邏輯,齊國打敗了南方荊楚,東方宋國,西方秦國,北方燕國,中原地帶指揮韓、魏兩國的君主→齊國強大,戰無不勝→齊國只敗了一場戰役便消亡了→用兵作戰對國家生死來說十分重要。
縱向邏輯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決定的,常常只描述一個主題,闡明論點,針對目的,得出結論。
所以,一個好的縱向邏輯是順暢,不跳,因為A,所以B, 所以C,建立一個完整的推理鏈。
張儀想要說服秦王,目的在于讓秦王差使自己為相,瓦解天下合縱,助秦國一統霸業,故不能單單以推論戰爭的重要性得到秦惠王的認同,在整篇文章中,張儀還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秦國必須早日謀劃霸業的原因。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軍而致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
張儀說,“秦國之所以不能興盛,一是因為趙國將死,秦國想稱霸卻束手束腳,秦國謀臣沒有膽量。二是因為秦國曾全力攻打趙國,反而被敵人打得丟盔卸甲,秦國將士沒有斗志。三是因為軍隊敗陣下來后重新編整攻城,沒有大勝便灰溜溜的回來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
張儀補全了謀臣、將士、軍隊三大明顯的積弱,都已經被天下人看見。再這樣下去不僅國力衰微,還有亡國的危險,勸秦惠王不要再抱著和其他小國結盟的想法,盡快富國強兵,趁早謀劃,一舉爭霸天下。
張儀就是一個非常善于編織邏輯網的人,不僅僅闡明利害關系,推論原因后果,還可以覆蓋多個主題,分類細致。
其中少不了橫向邏輯的幫助。
而橫向邏輯,是對主題數量的擴展,優秀的橫向邏輯是可以盡可能多的覆蓋到對象,分類足夠細致。
而后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張儀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成為了諸侯國之間的“拆臺高手”,多次幫助秦國,司馬遷也稱他“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復散解諸侯。”實在是太擅長游說了。
再進一步,我們怎么能將邏輯劃分的清楚明白呢?
高田貴久建議我們采用MECE分析法,聽來也許有點不明白,這種分析法由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提出,用途十分廣泛,全程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針對議題,要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掌握問題核心,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聽起來有些復雜,畫個表格就可以分辨清楚了。
舉個例子,公司要開發新產品投入到市場,一般會說“該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商品單價高,利潤好,所以應該加入到這一市場。”然而,這種分類是有遺漏的,除了市場和單價,公司還應該考慮研發新產品的成本,并且,單價高和利潤好是重復選項,這一表述并沒有達到MECE的狀態,應該再進行討論,細化分類,合并重復的主題。
MECE分類法,就是需要我們將獨立的主題清晰的分割開來,達到“無重復,無遺漏”的理想分類狀態,從而有的放矢的去解決相應的問題。
綜合來講,表達是個高深的學問,邏輯也是。通過縱向邏輯和橫向邏輯,我們可以更快的想他人之未想,思他人之未思,從而做到說話邏輯縝密,更好的說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