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你,現在高考考幾天?
你會不會一愣?
如果不是我偶然瞥見電梯里張貼的物業提示,已經結束高考很多年的我也一樣。
那張A4紙的第一行赫然寫著:7月7日到10日是高考日,為保證高考順利進行,物業內禁止一切施工。
從7號到10號,那不就是4天?
01
我跟家人說起這事:“現在高考都考4天啦?我記得我們那會兒只考3天啊!”孩子姥姥和姥爺卻不約而同地反駁我:“不是3天,是兩天半!”
哦,是了,是了,他們是我的父母,對我的高考,他們比我記得還清楚。因為高考對于在農村長大的我,絕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人的頭等大事。
從我記事時起,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好好學習。跟城市里的父母不同,他們教育我的方式永遠是拿他們自己做反例:“不好好學習,將來你就只能像我們這樣,臉朝黃土背朝天,多曬多熱你都得跟泥巴跟莊稼打交道,累死你!”
他們像泥土一樣的臉色,還有挽起的褲腳上新鮮的泥巴印記,都成了這些話最毋庸置疑的注腳。
那會兒的農村,還不興出門打工,自由經商和自主創業更像是天方夜譚。只有莊稼,是全家人唯一的生計來源。
父母一開門就開始忙它,回家了也還是在為著它忙;有太陽的日子在忙它,雨天出不了門的日子大人也還是在為著它忙。磨刀,配藥,準備種子,收拾秧子……
它關系著全家人的餐桌,也關系著我的課桌——有沒有錢交教參和飯費全靠它。而到我終于要走進高考的那個月,提前一天,父母就破天荒地停下所有的農活,換上沒有泥巴的整潔衣服出門。別人問起,他們就笑著說:“陪我閨女高考去!”
他們當然進不去高考考場,他們說的“陪”就是陪我探考場,然后正日子到了,就在考場外隔著大門等著,遠遠地看著我的方向。夏天太陽那么大,那么熱,火烤一般,他們就這么站著,等著,仿佛這樣就能把他們的心力傳給我,讓考場內的我能更安心一點,發揮得更好一點。
所以,對于我高考的記憶,不管過去多少年,他們只會比我的深刻。只是當時的我沒空想,后來的我忘了想。要不是他們脫口而出的兩天半,我甚至連高考本身也要一并忘記了……
02
沒錯,我高考那年,考語、數、英,外加物理和化學。半天考一科。五科,正好兩天半考完。
這兩天半背后是父母大半輩子的操勞,這兩天半背后也是父母窮盡一生的想象:關于我的未來,我能去哪里,能不能離開土地,走出村莊。在這之前,他們再苦再累,只是咬緊牙關;在這之前,他們不敢休息,甚至不敢生病。
這兩天半,就好像是他們跟老天打的一個賭,而且只有一局,一局定勝負。不,或許在他們的意識里,關于結局,他們從始至終只有一個信念:這一局,只能贏,不能輸。
于是,這兩天半,就像一個神奇的結,只要解開它,世界就隨之翻轉,一個全新的空間就會憑空落下。而我,就是在父母的目光里打開結的人。
再之后,我用自己和父母都無法預見的速度,往前跑,往前跑,往前跑。我上大學,我讀碩士,我畢業,我工作,我結婚,我生孩子。城市與高樓,文字與報表,手機與電腦越來越多地侵入并霸占我的生活。而農村,田野,莊稼,蟲鳴,則全部急速后退,逐漸隱去,并隨著我成了母親,我的父母成了孩子的姥姥姥爺幾乎消失不見。
我離高考已經太遠,太遠了……
03
這些年來,我不再關心它,也不再關注它。它是什么時候從兩天半變成了4天呢?
這4天,孩子們都要考些什么呢?
我點開手機。答案出來了:
不同身份的高考考試天數不一樣。使用全國卷的身份高考天數為2天;而采用新高考模式的身份考試天數為4天,如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東、海南。
而我剛好在北京,屬于新高考模式。
新高考模式又是什么?
亮著的屏幕告訴我,是“3科統一高考科目+3科學生選課科目”。語數外是統一科目,剩下的可以從物理、化學、思想政治、歷史、生物和地理中選擇3科。
如此說來,如今高考天數雖然變長了,但孩子們能自主選擇的范圍也變大了。
能多一點選擇,總是好事吧?
我相信是。
我也相信,這些孩子的父母還是會像我的父母那樣,用他們的方式度過這與眾不同的高考4天;
我還相信,在若干年后,關于這4天的高考記憶,父母永遠比孩子要記得清楚。
孩子的選擇再多,父母的愛都是一樣一樣的,永遠傾其所有,永遠掏心掏肺,永遠在背后,看著,守護著。
只是,真正懂得時,父母已然老去,兩鬢斑白背彎曲。
你我或許都是出色的考生,卻未必懂得,如何好好做父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