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臨近了,最懷念的,還是兒時那充滿儀式感的過年:那被媽媽藏在箱子里的花棉襖;哥哥巧手做的紅燈籠;姐姐承諾的頭花;還有嶄新的壓歲錢。三十晚上,一群孩子人手一個紅燈籠,挨家挨戶的拜年,還有盼了一整年的一個肉丸的餃子,零點時下鍋,咬一口,香到連舌頭都恨不得吞下去!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就是幸福的代名詞。
按照那時的物質標準,現(xiàn)在每一天都在過年,但卻越來越沒了年味,鄰里之間都關起門自成一統(tǒng),拜年成了手機上的信息轟炸,連拜年的電話都成了奢侈品,年夜飯成了飯店酒桌上的推杯換盞,零點煮餃子的儀式也很少有人在堅持,當我們這個民族越來越不重視儀式感的時候,幸福感也漸漸遠離。
其實,儀式感真的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國粹:中華民族歷來是重禮儀的民族,古人云,“沐浴焚香,撫琴賞菊”。意思是,在彈琴之前,要沐浴焚香,營造出氛圍、創(chuàng)造出意境,既是對音樂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禮記》也有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舉止、態(tài)度、言辭之于生活,是對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越來越明白,隆重的儀式感會讓自己生命有了質感,生活變得莊嚴。越有儀式感的往事越覺得美好。小時候的過年沒有現(xiàn)在的場面,卻比現(xiàn)在隆重,是因為那種儀式讓人變得謙卑和敬畏,這些隆重的儀式告訴我們,當活著成為一種儀式的時候,內心會有豐盈和從容。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對儀式認真而執(zhí)著的人,帶給我們溫暖。比如這次舌尖群充滿儀式感的籌春聯(lián)、寫對子,如此的認真而執(zhí)著,他們堅持認真地做這件小事,認真地征集對子,認真地親手撰寫,認真地一家家的郵寄,寫春聯(lián)這件不大的大事,因為如此認真的儀式感變成了心與心感知和鏈接的紐帶,閃耀著微光,給每一個參與的人帶來一些小小的幸福,也讓這個春節(jié),變得隆重了一點。這也是我們愛全經聯(lián)這樣的家,眷戀中國式眾籌這樣的社群,愿意參與那些似乎看似無用的各種儀式,愿意為原創(chuàng)群的一句點贊而肝膽相照的所有理由。
當愛變成一種在乎和重視的時候,儀式是唯一的表達。那些看似細膩、復雜、冗長的過程,都是我們隆重而認真的表白。
把節(jié)日當成節(jié)日來過,讓生活變得隆重,時刻提醒,今天的儀式必將是未來美好回憶素材。不然,當我們的日子敷衍到沒有什么可以回憶的時候,那才是失敗的人生消逝的時光和冗長的寂寞。
這一生,我們努力的綻放,不就是為了迎接屬于自己的每一個值得回味的儀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