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后,你有沒有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今天所學的概念與定義,以此來回顧知識?看完一本書后,有沒有試過把書合上,自己來復述一遍書的內容?在接觸新知識時,你有沒有試著把他們和已知聯系起來,或者找找書本外的例子?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么對不起,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條細鏈,把知識比作一顆又一顆的串珠,那么學習就是往細鏈上串珠的過程。重復閱讀就像反復把珠子串上細鏈,卻任由它們從鏈條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樣才能讓串珠留在上面呢?沒錯,打一個結。
學習過程中,要為自己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結,你需要檢索。
檢索就是主動回憶某個事情的過程,最好的檢索其實就是考試。如果能在學習過程中做到主動檢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檢測,你的記憶就會得到強化。
書中提到了一個實驗案例:在伊利諾伊州哥倫比亞市的一所中學,實驗人員安排了兩組八年級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科學課的一些小知識。一組人仍采用老辦法,在老師的帶領下重復閱讀,但沒有測試;另一組人需要經常接受關于這些知識點的小測驗。一個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復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分數為C+。
雖然學生們反感考試,教育部門也在出臺政策來減少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考試可能是提升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檢索不需要高科技,卻對孩子們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為什么很多人都反感檢索?因為檢索是對大腦的審判,有時候你能想起來某個知識,但有時候怎么想都想不起來,這種挑戰無疑會給你帶來痛苦。但是,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學習就是這樣一個挑戰天性的過程,只有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氣、沒有挑戰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也許明天字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