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說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擁有著一幫神一樣的存在…
雖然只呆過一周多的時間,得益于當地好朋友的悉心向導和與之閑聊,對印度雖是管中窺豹,卻也有一二心得。
從吃的方面說,印度沒有轉基因食品,酒店餐廳一捺長的小胡蘿卜是我小時候才嘗過的味道;蒸籠里的饅頭是棕色的,大大小小,奇形怪狀,沒有中國酒店這般整齊劃一的雪白樣子,倒都是發起來了,而且味道真是好極了。沒有中餐區,只有日餐區,其實都是粥,饅頭和面條。因為印度人素食者太多,所以包括可樂在內,所有的食品包裝都有紅色和綠色的原點標示來供素食者區分,綠色的是素食。中午取餐的時候我看同事們都在分辨選什么吃,天朝來的我正在想是要鮮蝦飯還是牛肉飯呢…一旁的印度同事說,只有素食和非素食…可是打開萬豪酒店供應來的大飯盒,分明都只有咖喱而已,朕的肉在哪兒啊…其實在印度能吃到最多的肉就是雞肉,而且還是小時候的那種咬不動的木渣似的雞肉,可是卻讓人放心。朋友說印度也不都是無假貨,比如有的牛奶就是參水了(這…也算假么…已經很有道德了好嘛)當然如果想買新鮮牛奶,也是可以預定的,奶農早上按指定時間牽頭牛來你家門口,你只需要準備好容器現場擠奶。
說到水都是不收費的,嗯,因為他們只能喝礦泉水,朋友和同事一再叮囑我,千萬不可以喝除了礦泉水瓶里的水。有意思的是,印度所有東西都是小包裝,我外出之前跟酒店前臺說要一瓶礦泉水,對方說我們只有小瓶的,大瓶的你要等一會兒,我很了解印度人等一會兒的概念,趕緊說,小瓶就可以了,服務員一邊搖著頭一邊遞給我一瓶,我看著比養樂多只高一點點的小瓶說:哦,這是你們的小瓶?這明明就是mini瓶!麻煩給我拿兩瓶好嘛?服務員微笑的再次搖搖頭,表示沒問題。話說從印度回來我很長時間都用搖頭表示知道了。
朋友是在印度出生和長大的中國第三代移民,已經不怎么會說中文,但每次吃飯前都會半中半英的問我:今天你要吃什么呢?中國菜,韓國菜,還是印度菜?我每次都是:印度菜。朋友說你是最喜歡吃印度菜的中國人了,竟然可以一連吃好幾天的咖喱。事實證明我是嘴太饞沒有顧及咽喉和胃,因為回國后就病了。朋友的大伯哥還教我怎么用右手抓著米飯和咖喱入胃,告訴我其實最干凈的餐具就是手,但是臣妾仍然做不到啊。說起印度餐廳,如果是偏西式的都直接上刀叉,服務生服務之到位是恨不得把飯喂給你;傳統式一點的是一個大的芭蕉葉,將米飯鋪之其上,一排瓶瓶罐罐里面盛滿各種味道的咖喱汁,服務生還是那樣的體貼周到,但是沒有見過女服務員。朋友說是因為受英國殖民文化的影響所以管家服務無微不至。公司也有服務人員,只要你打個電話給前臺說我要倒垃圾就有人給你收拾垃圾,說我要一杯咖啡,就有人給你送咖啡。培訓的時候有位黑的連眼睛都找不到的服務生總問我是否需要咖啡或奶茶,態度如此之謙卑讓我覺得實在不好意思,就要了奶茶并告訴他少糖,端來后仍然一口就要把我甜死的節奏。下次又來問我,我說不要糖…一頓yes之后仍然滿滿的,都是…愛,作為滿屋唯一的中國女性我臉這么難辨認么…說到這兒,印度的甜品真是世界一流的好吃和艷麗。朋友帶我去了一皇家甜品店,幫我選了一大盒各種美好的甜點說送給我家人。我說還要自己帶幾盒給朋友們,但是自選的只有大盒包裝,小盒的是那種單一的指定品,跟服務員說了幾次我們可以多付錢,還是不行。這時來了個胖胖的印度人,訓斥服務員說:這是外國友人,你怎么可以拒絕她的要求呢,去,拿幾個小盒子。哇,后臺就真的有啊,然后告訴我:女士,這些盒子我不收你錢,你是要給家人帶禮物么?是否需要我幫你選一下?我這必須得給人家面子選啊…又跟我安利了他家店的歷史,反正我也沒有都聽懂那拉不直的舌頭,卻因為他的熱情多買了甜點。朋友說這是印度人會做生意的地方:很會看眼色。
再說說住行。我去的是班加羅爾,是相對發達的南部城市,號稱東方硅谷,建筑都是相對新的,街道雖然不干凈卻也沒有想象的雜亂。滿街各種超大大頭貼,聽說是用來選政黨用來宣傳的,我說感覺明明都長一個樣,還是分不出選誰。朋友說:又不是選美,記住名字就好啦。大馬路上標示牌充斥著各種除英語以外的文字,朋友說她也不懂什么意思,只看得懂英語,我嘲笑她是偽印度公民。
我住的酒店是當地五星級,但內部構造很小很經濟,當然后來去了歐洲才知道有更小更經濟的。但比較起來我還是更喜歡印度的,每一處都體現了環保和再利用的精神,洗手間的設計也更加巧妙隱秘,當然也許跟我住的不同酒店有關。朋友帶我去了她公婆的住處,這一棟2層樓的建筑沒有產權年限一說,是完全屬于他們的房產。餐廳的一面墻供奉了主人的父親和四位已過世的母親,照片中的她們梳著舊式的中國發髻。見了我這個可以說中文的姑娘,朋友的公公顯得很興奮,跟我講起歷史和戰爭,回國后我還經常想念這個可愛的小老頭,他總是重復一句話:中國好,你們不要中了美國的毒,都是poision!然而他四個兒子一個去美國做了醫生,一個去做了律師,剩下的兩個兒子在印度做了連鎖中國餐館,在tripadvisor上排名印度前50,其中一個是我朋友的丈夫。
晚上在朋友家住,是與我們一樣的公寓樓,電梯還是半手動的,我覺得新奇又十分有趣。但是他們夫妻卻在抱怨,因為如果樓上不把電梯門手動關好,那么電梯就永遠下不來,而印度人通常是記不得關好的…哈哈哈。朋友家的裝修還是偏中式,臥室外面有個大大的陽臺,大到可以成為做BBQ的院子,但是平時通往陽臺的門是用鐵條鎖著,因為小偷很多。朋友說這里5棟樓還有后面一片小樓是屬于同一個人主人,你猜他們現在在哪兒?我說在夏威夷曬太陽吧?她笑著說:看見下面那個沒有窗的矮房子么?主人就住在哪里。啊…為什么呢?朋友說:主人是非常非常有錢的,這邊只是他一部分的房產,但是他只住那個矮房,而且過的很清貧,前幾年他兒子結婚,他戴著滿身的金飾出來,這就表示有錢了,也是他們有錢人最大的追求。我想了想說:嗯,也是,他們再有錢也只吃素…朋友大笑。
一想到印度的交通就會想到掛滿人的火車。很遺憾我沒有搭乘過,也因為天生膽子小。媽媽說我從學走路那天起就很謹慎,別人家孩子站起來就走,我是手上必須拽個支撐點才敢站起來,看不到下一個支撐點肯定不挪步,大人再怎么在前面引誘也不為所動,所以從沒有摔倒過。又所以…我也始終學不會游泳和自行車。到印度的第一天朋友就請年假和丈夫一起驅車帶我去了Mysore的宮殿,行程四小時。我一路也沒有見到什么標示不曉得怎么開過去的;回來趕上大暴雨,因為時差的原因我睡著了。醒來聽朋友說剛才很危險,因為暴雨中好幾輛車走不動,前面的路也看不到。在去Mysore的路上也去了幾個神廟,去拜神的人是不可以穿鞋的,但是很多人本來就是不穿鞋,常年積累,腳下已自帶鞋底,百沙不侵,腳趾上套著各種掛飾。有個2-3歲的小孩子赤著腳任由爸爸牽著,好心疼那雙小腳。路上也有很多散步的猴子,溜達的老牛,好在沒有看見蛇。進宮殿也是要赤腳的,大部分人就是把鞋脫了扔在花壇旁,朋友說會丟,于是寄存。有意思的是宮殿參觀門票是有區別的,印度人20盧比,外國人200盧比,要是天朝估計會是反過來的。但進去后卻沒有查票的,里面好幾個漂亮的印度小女孩都要來跟我合影,因為我是外國人…于是來個印度也體會了一下作為洋妞兒的優越感。
印度的車道擠著各種交通工具,沒有劃線,隨時可以轉彎,隨時可以停靠。一家幾口可以擠在一輛小摩托上,最小的孩子放在男人的懷里,女人從后面攔住男人的腰用胳膊抱住孩子,看得我都緊張,生怕一剎車女人松手孩子飛出去。印度人也很互助,看到一輛塔塔走不動了,后面一個坐塔塔的用掛著破拖鞋的骨瘦如柴的瘦腿蹬著走不動的塔塔,驅車向前足足有5分鐘。后來我還體會了一次塔塔,首先塔塔不比出租車便宜,上面有計價器,但基本是壞的,你說地方,他直接告訴你價格,帶到,付款。我那不靠譜的印度同事說幫我打車結果到了下班的時候說打不到了因為是周五客滿。后來拉著一個好心的女同事陪我坐了塔塔,送到目的地她才回去。馬路塵太大,而塔塔是沒有遮擋的敞開三輪車,明顯可以感覺到小細沙在拍打我的臉,一面跟同事聊天一面真是心疼我的皮…塵大,加上咖喱的摧殘,回國后嗓子壞了很久。
印度的公共汽車每輛都是塞滿人的,很多車沒有門,估計是供其他人隨時扒車;后車燈很多是爛的,車角保險欄早就撞沒,料是經歷無數,車身花花綠綠的宣傳畫跟小時候看電影《大篷車》的感覺無二。
回過頭說印度的機場真是豪華版,一下飛機就有種來到國際大都市的感覺。我們是下半夜1點多落地,通關出來已經3點,整個機場人流涌動毫無凌晨的感覺。因為5個同事只有我一個女生,正在琢磨哪兩個男同事比較安全有擔當些我好蹭過去,結果機場租車公司安排了承載5人的出租車。司機話不多,我們說來點music可以么?他打開收音機,悅耳的印度音樂讓我意識到眼前的真是大印度國度了。走到半路他停靠在加油站,然后…我們發現他竟然沒有熄火把我們幾個留在車上直接去灌汽油…我真是從頭抖到尾,問男同事們,真的不要下車再上來么…我媽就我一個孩子啊。加油過后他淡定的上來,繼續前行,完全不知道我們幾個的內心掙扎。
其實關于印度還有很多感受,也許想起來日后會再補上去。很遺憾我沒有機會去看一場印度歌舞,也沒有去參加一個當地婚禮。路上看見幾個晚上辦婚禮的花環,想進去看看,朋友說班加羅爾已經很現代化,傳統婚禮的要到新德里和孟買這樣的城市才能找到。我親愛的好朋友總是擔心我的中國臉會被印度人劫持,處處把我保護著,所以看見的新奇東西很少。比如我想逛個菜市場,朋友說我們都是中國臉,很危險,于是只去了HM買了幾件印度長裙,連紗麗都沒有看見。
當然,關于朋友一家如何為了躲避二戰逃到印度,在這里生根繁衍,這些故事真是可以寫一本書了。真正的歷史不是政治舞臺上演繹的大喜大悲,而是一個平凡人家的興衰跌宕,他們的故事才讓我們知道在那個大時代下,人們對戰爭的承受,和面對失去的無奈。
今天是端午,吃著粽子的你,紀念屈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