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以前學的數學,對我們真沒什么用,現在數學用到最多的無非就是買菜的時候,加加減減而已了。”有媽媽這么說。言下之意,在學校學的數學也無非是用于應試考試。如果上班了,不做有關于數學這一塊工作的話,像數學真的感覺沒什么用。這乍一聽也挺有理的。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當你越喜歡學習,并帶著思考地學習時,有些情況真的不是像我們這么淺層的認知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門學科的知識都包含著形成學生活生生的、創造性的智慧的教育潛力。
比如,數學在普通教育學校里,像文學一樣,對于全體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數學在智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數學已經滲透到一切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科學中去。數學思維——這不僅是對數量、空間和函數關系的理解,而且是一種對待現實的態度,是研究事實和現象的方法,是推理的方式。所有的孩子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素養,對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對他們學習生物、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都會發生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學科應該成為一種智力的火花,永遠燃燒下去,通過學習這些學科而獲得的思想,好像是照亮生活、事物、現象的光源,它的亮光在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后的許多年里都會影響著他對待所見、所讀的東西的態度,以致影響著他對他的子女在學校里學些什么以及學習的看法。
?
隨著不斷的閱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感覺書中好多話都說到心坎里去。各學科之間其實都有著密切的關聯的,并可以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如果學什么都很有滋味的話,那么學習變得饒有興趣了,是不會偏科的。
在幼兒園時,雖然那時大家喊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但對幼升小要上學前班,我居然“無動于衷”,也就根本沒報速算心算班等培訓班了。只是在幼兒園大班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們開始報了繪畫,一直堅持到現在。
記得那時候,我們還是遲到大王,經常去的是最晚,為什么去的那么晚,因為那個時候我開了一家淘寶代理店,也為了想多賺些錢,所以經常熬夜奮戰在淘寶一線上。而且我們上的那個幼兒園也是很普通。但為什么他在進入小學沒落后?在上幼兒園那段時間,不管是開車等紅綠燈時,還是和他走在路上,我最喜歡的就是指著路上的各個路牌,教他認字。而且那時,也都會讓他看電視的,什么《金婚》《愛情公寓》等大人的電視也看的......當然最多還是看各類動畫片,還有娛樂節目《婚姻保衛戰》等也看過呢。看電影就更不用說了,還有每個月去借書搞得像過節般快樂。記得我看電視上在打廣告賣《雙語不用教》,于是買了那個碟片播放給他看。
不知不覺間他的詞匯量越積越多。在他大班的時候,那次清明節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去烈士陵園祭掃,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老師要他代表整個幼兒園念A4滿版的紀念稿子,他居然念的可好了。識字很多確實讓他在上學后發揮了優勢,在數學方面因為認字多領悟力很強。語文方面在拼音上一開始的前后鼻音,翹舌音等能清晰區分出來,讀的字正腔圓,普通話非常標準。而學繪畫好又讓他在數學幾何空間這塊上學的很好,特別是數學的思維導圖做的尤其的好。雖然從不上奧數班,但數學還是很不錯的。
到底學的越來越蠢還是越學越聰明,蘇霍姆林斯基說:這一個問題就是知識的創造性運用的問題。經過多年的觀察,我們得出一條結論:運用知識的關鍵就在于,要讓學生對他所見、所觀察、所研究和所做的一切表現出自己人的思想。在這種要求下,人的智力就會緊張地活動,他就會自覺地把已有的知識“開動”起來——思考這些知識,從運用的角度分析它們,用它們去解釋不懂的東西,或者更深入地去思考已懂的東西的本質。
其實孩子碰到數學不懂的時候,怎么辦呢?我們教不了他,除了讓他上課認真聽講不懂問老師以外,再就百度。可他不是單純地去抄那個答案,他也在思考人家為什么會解出來,用了什么方法解出來。其實他學習好真的不是所謂的勤奮出來的,他很多時候愛思考,愛思考的學習才是最有效。在學校,老師也會經常讓他們做些聰明題,所謂聰明題也就是類似奧數的題目。有一次當他碰到不會的時,他跟在外面培訓班學過奧數的同學玩游戲,每人出題給對方做,在玩游戲中,他學到了不懂的知識。
只有當一個人對知識具有他自己的獨立觀點,并為之探索思考時,才會形成生動的、探求、創造性的思維,他才會有積極的態度,能把各個學科結合起來,合成一個整體,這樣越學越有興趣。智力情感好比是肥沃的土壤,把知識的種子播下去,就會使智慧萌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