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博恩·崔西的《先吃掉那只青蛙》,是聽了李參老師的解讀后決定看的。其實“吃青蛙”這個說法早就聽到過,許多時間管理大咖的課上都有介紹,比如彭小六、戰隼、蕭秋水等人。講得最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葉武濱老師的易效能課。對于“吃青蛙”的基本概念我還是初步了解的。但我前幾天聽了弘丹寫作課后,無意中發現李參老師在講這本書,就想再聽一聽。
我屬于聽覺系的人,每天一邊遛狗一邊聽書,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吃掉那只青蛙》作者博恩·崔西我早有耳聞,但他的書我卻一直未能深入研讀。這次借著聽書,我忽然意識到此人思想著實超越一般人,他的書一定值得一讀。
“吃青蛙”即優先做最重要的事,是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吃青蛙”的第一步是找出屬于自己的青蛙,每天先吃掉這只青蛙,如果可以,挑一只最大最丑的先吃掉。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太快,以至于人們來不及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是隨波逐流地做著那些一地雞毛的瑣事,于是淪為庸常的大多數。所以,能否找到獨屬于自己的事,專注地做下去,至關重要。
于我而言,人生已到了知命之年,才真正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那么多寶貴年華都被我大把地虛擲掉了,終于理解了為何那么多古人都慨嘆歲月蹉跎了。其實時間給予每個人的都一樣,甭管是八十年還是一百年,為什么有人成就卓著,有人碌碌無為呢?其背后就在于兩種人做事的理念和習慣不同吧。前者永遠要事第一、先吃青蛙,后者則事無巨細、先吃蝌蚪;前者總能延遲滿足,做高回報的事,后者則追求即時滿足,做低回報的事。久而久之,差距就拉大了。
這個道理有人一輩子也不懂或不想懂,他就喜歡稀里糊涂混日子,永遠得過且過;有人明白道理卻難見行動,或雖行動了卻堅持不下去;有人則付諸行動,并在行動中總結反思,越做越好……于是人和人的差距便越拉越大,甚至大到超越了物種和物種間的差距。
《煉金術士》里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一旦找到自己的天命就要去實踐它。屬于自己的天命,無論何時找到都也不晚,無論何時行動都不晚。對此,我深信不疑。
而這天命,就是人第一個要吃的大青蛙。在人生路上彳亍多年后,我終于發現,我的天命或曰我的青蛙,就是寫作。2018年,每天800字的寫作任務,就從今天正式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