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到故鄉,同爸爸一起出來逛街。在大超市里,爸爸倒像個孩子,對貨架上花花綠綠瓶瓶罐罐的東西產生了興趣,看到不認識的東西就拿起來問我這是啥。
他拿起火罐子看了又看,我問他要不要,他笑瞇瞇地連忙擺手:不要不要,我看這個挺漂亮的,以前在西安買過一套,6塊錢一個,這個才2塊錢。
再往前走,爸爸想起來要買牙簽,我們挑了一個塑料罐子裝的,但爸爸馬上又看中了一個不銹鋼蓋子的:“誒,這個更漂亮嘛”,當了幾十年工人的爸爸果然還是更喜歡帶有工業風格的東西。
他在賣廚具的貨架前停留,觀察各式各樣的漏勺,老花眼瞇起來,帶著贊許的眼光說:“哎呀這做得真漂亮。”
又路過一排賣電熱水壺的,他又駐足了,一個個拿起來看看底面,顛顛分量,說:“這以前咱家都買過,但沒啥用,放起來了。”
逛了好一會兒,還沒找到我們要買的蒸鍋簾兒,爸爸就貓著腰瞇著眼一排排仔細地看,最后終于找到了,爸爸喜出望外,像發現了寶藏,說一定要記住這個貨架。
買完東西,爸爸又牽我手在偌大的超市里饒有興致地慢慢逛,看看各色的臉盆,水果盤,拖把等。
到了收銀臺,那里的玻璃柜里擺了各種各樣的指甲刀、剪刀,爸爸看到這些東西又興奮起來,趴在柜臺上,像看見玩具的孩子,走不動道兒了。他指著其中一盒對售貨員說:“這個做得漂亮,拿出來咱看看”。那個指甲刀確實厚重,一看就是好材料,爸爸說:“這個美,給你買一個帶回去呀!”。我哭笑不得,完全不懂為何要千里迢迢帶個指甲刀回去。其實,在這之前爸爸還要給我帶一盒各式螺絲刀和一把鋒利的大剪刀。我只好說這些東西都不能帶上飛機,他方才遺憾地作罷。
如今的世界,物資如此豐富,怕是我1940年出生的爸爸從前所沒有想到的。爸爸18歲出門工作,每個月掙18塊錢,什么也不敢買,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他買。用爸爸的話說,那時候世上還沒有塑料呢。爸爸在煤礦機修廠做工人,對鋼鐵,對工業制品分外親切,這些東西就是他青春歲月的記憶。于是到了晚年,他又回到了他那個單純的世界。
我真為他高興,那么多平平無奇的東西都能給他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