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做飯,做了水煮魚、炒花甲加蒸蛋,我們幾個都吃得津津有味,餐桌上氣氛不錯,我的心情也很好,然而這時婆婆獨自拿出她腌制的一瓶大蒜,給自己和老公挑了幾顆,說“試試這個,今天的菜都不下飯!”
那刻,我整個好心情瞬間跌入谷底。
要說明的是,家里平時基本都是我婆婆做飯,我一般一個月做三四次吧,有時一次都不做。倒不是我不肯做,而是每次做了,多少會發生開頭的那一幕,我那敬愛的婆婆幾乎每次吃到我做的飯,不是吃到一半就倒掉,或是不怎么吃菜,抑或就是另外配菜吃,原因都是我做的飯菜不合她口味。
但她從沒想過,她做的飯菜,我也不喜歡吃,但我吃了八年,不好意思表現出來,因為我很明白,她做飯很辛苦,我們這些只管吃的,還那么多意見是不是過份了點?
我如果我每次吃她做的飯,都像她那樣表現出來,日子還要不要過了?
所以如果你問我,婚后跟父母(只要跟家婆住,家公已去世)一起住是什么體驗?
三個字可概括:不舒服。
我和我婆婆除了大家都是女人,其他的,幾乎沒一樣共同點。我們在家庭里的生存哲學就是忍耐,不然,誰都別想過安穩日子。
不過,如果僅僅是生活、飲食、風俗方面的差異,我并不是不能忍受,畢竟,她也在忍受著我啊!
最大的分歧,來自雙方的觀念和性格的迥異。比如,我內向安靜,她外向愛嘮叨,看見什么,都能挑點毛病出來,說上一兩句。記憶最深的就是,在生大寶前,她喜歡對我買的東西都挑毛病,然后跟在電話里的秘密親戚鄰居廣而告之;進入房間前從不敲門,翻柜子,接聽電話時會全神關注聽你說了什么,完了再追問什么事。
我們兩個最大的交鋒是大寶剛出生那會,她鬧得我差點得病。
她好像對什么事都要嘮叨兩句,我做什么事她都看在眼里,然后廣而告之。比如,她到處跟人說,孩子媽一抱孩子就哭,諸如此類的話。
孩子哭鬧,我一抱起孩子哄,她就要說:“別老是抱,這樣弄成習慣很不好。”
但每次孩子一哭,她都要跑進來,想抱,看見我已經抱起,又留下一句“別抱多了,那樣不好”的話才出去。
那會,不時有親戚過來。每次婆婆都要大嚷一句“寶寶,看誰來看你了?”,然后要把娃抱出給親戚看,不管孩子睡著還是醒著,笑著還是哭鬧,說“寶寶,看看誰來了?”
然后,他們開始逗寶寶。而我,氣得發抖,很想告訴他們,我剛剛才花了足足三個小時才把她哄睡,我很崩潰,很想休息,但偏偏,我還得擺笑臉,不然,又有一頓好說。
那段時間,我應該是病了,每次跟老公吵架,吵到氣憤時,我都拿頭撞墻!……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也爭吵過多次,每次都弄得筋疲力盡。
春節期間,我們又發生爭執,基本上撕破臉了。我和老公徹底攤牌,要不分居,或者離婚吧,這日子過得實在沒意思。
老公當然不肯,他比我冷靜得多。隨后,我們分析了種種,決定和婆婆分開住,但有個要求,他媽一定要住在附近。
我當然答應,這已經很好了。